谁来调峰
除了增加本地消纳之外,在电力外送方面,也有一些新的利好信息。
有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新增电力装机12974万千瓦,其中火电6400万千瓦,同比增长33.6%。
一边是清洁能源大规模的“限电”,一边是火力发电新增装机仍然快速增长,这也是让许多清洁能源企业颇有抱怨的地方。
或许是为了对此做出回应,在前述通知——指导意见中,国家能源局表示,将控制煤电产能规模;合理引导投资建设预期,研究建立煤电建设风险预警机制,定期发布分省煤电规划建设风险预警提示;严控煤电新增规模,在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地区和电力装机明显冗余地区,原则上不再安排新增煤电规划建设规模,取消、缓核和缓建一批已纳入规划或核准(在建)煤电项目;加大淘汰落后机组力度;严厉查处违规建设行为。
此外,还将实施区域差别化能源开发政策。在水资源可支撑和生态环境能承载的前提下,加大西部地区能源开发力度,稳步增强跨区调出能力;合理控制中部地区能源开发强度和节奏,保持持续发展动力;压减东部地区重点区域煤炭消费总量,重点发展核电、沿海风电、太阳能和海上油气开发利用。
对于电力外送而言,即便可以通过限制中、东部地区的本地电力供应,来为西部地区清洁能源腾出一定的空间,但并不意味着能就此万事大吉。
除了需要有需求外,制约电力外送的另一个难题是,如何保证外送电力电量的稳定。
毕竟,无论是光伏还是风电,其发电量是由天气因素决定的,当其发电量出现亏损的情况时,由谁来补充这部分电量?
对于电力的受让端来说,恐怕不会甘愿为此进行调峰。毕竟,参与调峰的机组大多要充当一个预备队的角色。
就此来看,较为可行的办法是,要么由电力外送方大规模的下调电价,以此作为电力不稳定的弥补,要么通过自有的机组参与调峰。无论是哪种方式,背后对应的都是利益损失,不过是这部分损失由谁承担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