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可靠性运行数据管理
运行数据指设施或系统投运后的寿命周期内每一次停电事件的相关信息,包括停运事件的时间、状态定性、停电原因等,其准确性是电力可靠性评价的关键。
设备停运包括计划停运和非计划停运。对停运事件进行判断定性不仅影响可靠性指标的统计分析,也是实施供电可靠性管理的重点。应根据可靠性目标管理原则,将可靠性管理目标细化到设备的计划检修中去,减少设备的重复停运和用户的重复停电次数和时间。
(1)计划停运事件判断。可靠性统计将日常生产中的正常停运事件中的设施改造、整体性检修、局部性检修、常规性检修、消缺性检修分别统计为改造施工、大修、小修、试验、清扫。而将无载变压器调分接头、母线接火(搭头)、线路搭接统计为试验和改造。
(2)断路器处于热备用状态不属备用停运,应视为运行状态。对长期处于备用状态的断路器进行动作试验也不属备用停运,应按“试验”填报。
(3)停运事件时间统计。一般而言,计划停运事件的时间按工作票许可开始工作时间开始到工作票的“工作终结时间”为止统计。对于有“T”接线路分段检修输电线路的时间统计时,前后的搭接工作与中间的检修工作按计划停运事件1次统计,停运时间为搭接工作时间加上按线路长度折算的检修工作时间之和。而精益化的可靠性管理中,我们要求以实际检修竣工时间作为准确的数据进行录入。
(3)设施变动统计。设施退役和退出统称为设施变动。设施变动时,原设施记停运1次,停运时间为“原设施停运时间”至“新设施安装到位并具备投运条件时间”,对于线路π接,原线路按停运时间点直接办理退出,对于线路T接,应记录1次停运事件,T接后线路仍使用原代码,不应做退出处理(T接线路整体作为一条线路处理,原线路和T接部分为同一单位维护的,仅变更线路长度;为不同单位维护的T接部分按照原线路的新增段注册)。
(5)线路带电作业的设施停运次数及其停运时间均为零,但要记录其带电作业起、止时间和事件编码、备注原因。
(6)组合电器的运行事件应按照引起停运的部件在组合电器运行事件中填报。
(7)对于一个设备间隔的综合检修,进行检修作业的设施都必须按计划停运统计,不得只将其中某一类设施按计划停运统计。没有进行检修作业的其他设施按“受累停运备用”统计。
(8)对于分段管理的线路,若发生非计划停运,故障点所在线路段的运行维护单位按“非计划停运”统计,非故障点所在线路段的运行维护单位按“受累停运备用”统计。若无法判定故障点的,各线路段的运行维护单位均按“非计划停运”统计。分段管理线路进行计划检修作业,应按实际检修情况将检修作业的线路段记“计划停运”,未进行检修作业的线路段记“受累停运备用”统计。
(9)非计划停运的技术原因按设施、部件、部件故障现象进行填报,技术原因的确定应结合输变电一次缺陷的通用规范,与设备的状态检修、评估的技术原因相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