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 中国的新材料企业与国外是有差异的。国外的企业往往做成一个平台,中国企业则是一条线走到底。
可以说,国外做应用材料的公司往往规模很大,将一样材料针对各种应用进行研发,研发好材料后,掌握了专利和制备方法,将其供到下游行业领域,自身成为了平台型公司。而中国的新材料企业,一旦发现这种材料的某个下游应用领域,便一条线走到底,直奔下游应用。
原因在于,国外的新材料企业有足以支撑研发的物力和财力,像美国杜邦公司,每年可以在研发材料上投入十几亿的资金。而中国企业办不到,他们需要短期内赚到钱,需要活下去。
中国做新材料的企业从研发材料到做成应用,已经是千辛万苦、九死一生,想存活,就要面临两条路:第一条,靠着某个应用领域一走到底,转型为该应用产品的公司;第二条,被下游公司并购。但下游公司往往不愿横向发展,只希望该种材料为一家独有,所以这项材料的制备和应用的技术便在这个行业淹没了,如果想应用到其他行业就要从新起一条线。
政策风
再看新材料产业的政策偏向。国家的初衷是好的,希望打造同国外一样的理想的平台型新材料公司,但落实下来却南辕北辙。
石墨烯企业领域,投资火热。国家下力度扶持,希望打造完全研发石墨烯材料的生态圈,建立一个专注做石墨烯材料的平台,企业在平台上只考虑如何把石墨烯材料做到极致,无需考虑下游应用。
而现实怎样呢,国家一补贴,企业一拥而上,国家也分辨不出哪个企业做的石墨烯是真的,哪个企业走的应用是对的。一些企业听闻石墨烯能做手机,就拼命研发石墨烯手机屏,或听闻石墨烯能做电池,就迅速研发电池电极材料,行业出现了乱象。不久的未来,政策风向或许会有两个转变。
第一,从上游支持转向终端补贴。就像当年对待电动车行业一样。如果仅仅补贴上游研发,那么总会冒出挂羊头卖狗肉的企业,就像许多石墨烯企业中,许多原本做石墨的企业都在标榜做石墨烯。行业秩序需要维护,无论上游材料制备得如何,只要做出来的产品是有价值的,能得到客户的积极反馈,就给予补贴。
第二,扶持中间环节。首先,新材料行业综合性很强,包含材料研发、材料设备机器、下游应用,需要各个领域配合,共同打通产业链。目前企业补贴集中在源头和下游应用,中端支持往往很少。其次,新材料行业要面向产业化,那么材料能否低成本制备,性能是否稳定,是非常关键的。如何检验材料性能,如何达到宏量制备水平,都需要中间的质量控制和检验环节,而这些环节往往耗钱、耗时间,这些环节弱下去,产业链就无法形成。
投资风
在当下的局面,我选择更为保守的投资,偏投至少出现一个应用场景的企业。企业所做的材料面向很多应用领域,但企业已在其中某个领域做成了最终产品,在与下游商达成协议后,有了稳定收入以及明确的客户反馈。这样的项目是既有现实意义,又有未来可能,是具有高成长性的标的。
这方面的材料,比如涂层材料、防腐材料,都已经出现商业化端倪,行业中已经有了实实在在的产品,而不是大家都在讲故事,炒概念。
还有一种锦上添花的投资标的,便是做下游应用,同时往上游延展的企业。企业既有主线业务,又有卖点,有的业务领域已经打通,未来几年内会有稳定的现金流来源。
然而,新材料是个复杂的行业,相比有落地产品的企业,更多企业做的是基础材料,没有明确具体的应用方向。那么,投这样的企业,要在风口来临前,跟着,等待风口。
做基础材料的公司往往有个特点,它潜在水下的时候难以被发现,不显山露水,甚至没有收入。一旦突破某个应用,会在短时间崛起,可能会在3到4个月内接到几个大单,猛涨估值。这意味着投资窗口期非常短,需要提早投资,做长线布局。
这个时候可以赌一把,等待爆发。这家企业能起来最好,起不来,我们就当做了解行业的一个工具。而作为股东帮助企业解决困难的过程,就是获得行业一手信息的过程,是很宝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