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信息安全技术。
高级量测技术是采集、传输和存储海量用电数据的基础。为确保数据安全传输和系统可靠运行,需要加强信息安全技术在系统安全、访问控制、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从系统主站、信息通信、采集设备、计量仪表等方面建立牢固可靠的安全防护系统,保证数据传输和存储的完整性、机密性和可用性。
3.4 需求响应技术
1)应用场景。
未来,需求响应技术应用将从传统的应对电网负荷尖峰削减负荷,解决电网薄弱环节过载问题,逐步向以电网为纽带,实现电源(含各类分布式电源)、电网及负荷侧(含电动汽车等新型负荷)双向互动方向发展,最终实现全社会综合能源互联互济、绿色低碳和高效利用,既可支撑广域的全球能源互联网,也可应用于用户侧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清洁燃料、储能、热泵、冷热电负荷及微能源网之间的协同互动。
2)机制及商业模式。
未来,需求响应业务的发展更多依赖健全的政策机制、创新的商业模式以及广大电力用户的积极参与。在社会用能绿色、高效、经济的目标下,考虑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负荷不确定性,保障用户各种用能需求的同时随需而入、即插即用,需充分发挥在线的荷-网-源协同统一调控平台大数据分析、预测、调控及效果评价功能,构建以大数据分析、云架构为支撑,以数据为核心的能源生态系统。政府(行业协会)为主导,能源服务公司、负荷聚合商、传统能源供应商、第三方主体及终端用户等相关各方共同参与,制定契合全体能源生态系统各参与主体的政策机制,探索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市场化商业运营模式。
3)信息模型及通信规范。
随着用户侧设施智能化水平的提升,需求响应业务的实现将更多依赖信息流在需求响应服务商、需求响应聚合商以及电力用户等参与方之间的可靠交互。以OpenADR为基础,制定统一的本地化信息模型及通信规范,开发具备互联互通的需求响应软件平台及终端设备。届时,用户侧设施只要具备通信、电参数量测等功能,即可参与需求响应;用户可以登陆负荷聚合商或需求响应服务商的管理系统,负荷聚合商或需求响应服务商开展需求响应业务所依赖的平台也将更加注重与其他相关业务应用系统间的信息交互,在提高信息共享能力的同时,降低需求响应业务的执行成本。
3.5 信息通信技术
1)云计算技术。
研究适用于电网应用的统一云平台架构是未来电力云的研究重点,支撑电力系统控制、电网运维管理、企业运营监测,也是实现能源互联网全球资源配置的技术路径之一。通过电力通信网随时随地、按需定制、灵活便捷的获取计算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和服务等,从而盘活电网计算资源,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灵活调配和高效运转。需要研究面向智能电网应用统一部署、负载均衡、公共IT组件、运行支撑的应用服务资源池关键技术,突破面向海量信息分析与复杂应用处理的软硬件资源负荷预测关键技术,加快完成云环境下智能电网业务计算和应用关键技术研发和试点验证,提升生产控制云、企业管理云、电网服务云支撑能力。
2)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提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大电网拥有大数据资产,以数据为核心,建立数据、数学与业务的关联并进行模型分析,是电网大数据创新应用的关键点和难点[23]。中国紧密结合电力行业业务与数据特性,自主设计研发了跨专业的电力大数据统一平台,平台具备对离线与实时数据的采集能力、对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的存储与计算能力,可提供多种数据分析挖掘算法与敏捷BI可视化展现等功能,并通过数据驱动的工作流、平台管控、数据管控等模块,实现对平台技术与数据资源的有效管理。需进一步加快研究满足智能电网各业务的统一数据模型,开展基于大数据平台的城市电网辅助规划、生产控制、运维检修、营销计量、用户用电行为分析、负荷预测等技术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