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动力电池产能不足 有去产能化改革的必要
业内专家指出,如果说去库存,降成本是政府部门通过宏观调控、简政放权可以实现的目标,那么对于动力电池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以补短板的思维,实现有效供给。
动力电池企业面临的国际和国内竞争日趋激烈。2015年,全球排名第一的动力锂电池供应商松下在华投资建厂,加上此前锂电池巨头LG化学与三星SDI在华工厂的前后竣工,与国内锂电池市场的“厮杀”在所难免。
与日韩等国家的动力电池产业相比,国产动力电池仍存在一定差距。表现在先进材料与研究不足、电池结构设计技术偏低、电池制造自动化程度低、电池制造新工艺开发能力弱、电池系统设计技术不强等方面。同时,优势产能较弱,产品的良品率、安全性和可靠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电动汽车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发生自燃、爆炸等事故。
此外,动力电池盲目扩张,电池质量无法保证,导致了报废电池数量增加,给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带来许多困扰。目前我国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由于受规模的限制,尚未形成回收市场,只能通过消费类电子产品中的镍氢、镍镉、锂电池的回收处理路线。且从事回收利用人员绝大部分是没有资质的个体经营者,导致综合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这些都是动力电池产业去产能化改革的必要条件。
专家指出,未来电动汽车产业不仅要追求产量,同时也要抓质量,两手抓的重点在产品创新与质量上。
国家采用高额补贴,在起步阶段追求产业高速发展,有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良性发展。但随着产业进一步发展,高额补贴带来的问题也随之暴露,产量与产能上去了,产品质量却有些滞后,一些靠补贴吃饭没有技术含量的企业分食“高额补贴”,盲目扩张产能,不仅不会助推产业发展,到后期可能带来隐患。及早关注产品质量与创新,防患于未然,产业才能良性健康发展。技术过硬、注重质量的动力电池研发与生产商,在国家停止补贴时势必会占上风,市场无限广阔。
技术研发创新助力 “企业版”供给侧改革见成效
工信部部长苗圩指出,技术创新中心的重点,不是要解决单个企业所能解决也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而是重点面向行业共性技术的突破。动力电池技术的进步决定了整车的性能、质量、安全等各方面成败,工信部联合了行业内外的九家企业,投入5亿资金组建动力电池研究院或者动力电池的研发平台。对此,国内不少企业快速跟进,通过技术创新驱动供给侧改革。
电池行业作为电动汽车、储能、通信等的上游行业,对下游行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供给侧改革,超威集团总裁杨新新表示,当前大多数行业特别是制造业都存在着产能过剩问题,作为制造业之一的电池行业,产能过剩情况尤为明显。超威集团通过调整产品结构,适应下游应用市场需求变化,不断推出高质量的新电池产品。
天能集团过去以铅蓄电池为主,现在则加大了锂电池、微型汽车电池、资源回收利用等业务,在旧动能降本增效的基础上,培育企业新动能,着力加快新旧动能的转换。集团通过全球引智,目前拥有院士顾问4名,且历年来累计投入研发费用达10亿元以上。有力的保障了天能集团在新能源产业上持续快速发展。企业201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公司实现营收同比增长14.5%,净利润同比增长476.5%至2.69亿元,“企业版”供给侧改革初见成效。
实施供给侧改革需要企业尽好自己的本分,抓好生产,在保证企业产品质量的同时,提升整个行业的产品品质,推动下游应用行业整体产品质量的提升。企业首先应该站在国家的高度,致力于提升整个制造业的整体水平,让“中国制造”成为民族工业的品牌。同时还应该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升自身的技术和研发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