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构建以交流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的北美互联电网,并建设多条直流特高压输电线路穿越白令海峡,以及由格陵兰岛穿越近500千米的海域将北极约2亿千瓦风电送入美国和加拿大,参与北美洲电力平衡,这种舍近求远的规划方案,要说服美国人接受,恐怕很难做到。美国能源部于2003年提出的美国未来电网的发展规划(Grid 2030),构想的是用高温超导材料与液态氢结合,建设新型国家骨干网架,这个网架的电压等级比超高压还低,在实现电力高效输送的同时,还可将氢气作为交通能源使用。这一构想完全突破了传统电网技术的模式,尽管目前也只是一个设想,但由此可以感受到美国人那种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他们瞄准的一定是最有价值和最具革命意义的前沿技术。
特高压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另一个规划是,将澳大利亚的太阳能电力通过直流特高压输电线路和海底电缆,经过6000公里的“长途跋涉”(其中约500公里为海洋,5500公里为陆地)送到四季如夏的泰国。上世纪90年代,泰国想从我国云南输入300万千瓦水电,双方政府曾为此签定了谅解备忘录,输电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和商务谈判时断时续,至今已延续了20余年,仍然还在沟通中,关键问题是电价难以达成一致意见。该项目至泰国的输电距离只有约1600千米,没有跨海问题,送的又是水电尚且如此,很难想象泰国会放弃开发本地的太阳能,而去购买6000公里外澳大利亚的太阳能电力。
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利用小时数低,加之穿越大海超远距离输电,投资巨大(一回500千伏海底电缆每千米的投资已接近亿元,特高压海底电缆的投资可想而知),不仅不经济,而且没必要。事实上距离地球1.5亿千米的“太阳”已经将人类需要的能源从遥远的太空,以光波的形式输送到了地球的每个角落,人类的任务就是接收这些太阳能(包括由太阳能转换而成的风能、生物质能等能源),制造先进的设备将它们就地高效转换成电能,同时根据需要尽可能储存。因此提高设备的能源转换率,寻找理想的储能方式,是新技术创新的重点,没有必要将注意力放在风能和太阳能电力的超远距离输送问题上。“往石头山上运石头”近距离不可以,远距离更不应当。
3、电网互联互通的局限性和受限性问题
探讨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有一种倾向或者说问题需要引起注意,就是有一些宣传在某种意义上将电网和互联网(Internet)等同起来了。比如将互联网比作人的神经,电网比作人的血管,认为既然神经已经在全球联通了,血管也一定会联通。有的还认为只要电网在全世界实现了互联互通,电力就可以在电网中自由传输,人们“分享”电力也会像在互联网中分享信息一样方便。
这些误解和幻想是由于对电网和互联网各自所遵循的物理规律缺乏深刻了解产生的。电网可以借鉴互联网的理念和思维指导规划建设,也可以直接利用互联网和互联网技术为电网服务,但任何时候不能将电网与互联网混淆起来。
电网的基本功能是传输能量,支撑它的主要是能量的转换、传输和控制技术;互联网的基本功能是传递信息,支撑它的主要是计算机和光纤通信技术。从结构上看,电网有多个电压层级,是一个“立体的网络”,互联网则是一个“扁平的网络”。这些特征表明电网和互联网在技术特性上存在着巨大差异,至少有以下6个方面的理由,不支持电网像互联网一样形成一张覆盖全球统一的网。
(1)电力的远距离,特别是超远距离传输受到电能损耗的严重制约。比如将某地一普通居民在配网侧自己生产的太阳能电力送给5000公里外另一大洲的居民“分享”(假设电网具备相应传输能力),这部分电力要经过多次升压,从10千伏到35千伏(或110千伏),再到220千伏,再到500千伏,然后进入直流特高压换流站,转换为直流后再经过5000公里的直流特高压线路到达对侧的特高压换流站,再重新转换为交流,又从高到低依次层层降压至对侧的配电网,然后进入“分享”者的家中。这一过程虽然可瞬间完成,但升压或降压所经过的各层级变压器和输电线路,每一个环节都要产生损耗。一般估计送、受端交流电网损耗分别约为6%和5%,直流环节约为9%,全程损耗可达到20%。因此,电力的超远距离输送是应当尽量避免的。
(2)电力是同质化的,信息是个性化的。每一条信息都可能有它独特的价值,会受到世界各地不同人们的关注,因此信息在全世界范围自由流动有其内在的要求。而地球上任一个地方生产的电力都具有相同的技术特性和功能,在可再生能源随处可取的情况下,人们没有必要舍近求远,刻意去“分享”千里甚至万里之外别人生产的电力。
(3)分区平衡是电网保证安全、经济、可靠供电的一个基本原则。这个原则有四个要点:一是优先考虑利用本地各种有利条件,就近建设发电站参与电网供需平衡;二是必要的远方来电,应尽量避免穿越其它负荷中心而直接送入受端;三是电网的结构要能有效阻止事故漫延,保证解列后的各部分电网较容易地实现各自平衡运行;四是合理控制同步电网规模。采用直流联网是实现电网分区平衡最理想的途径。电网的互联(包括联网方式,联网规模)都只是电网实现安全、经济、可靠供电的一种手段或一个选项,而不是电网本身追求的目标。不论互联电网的规模有多大,按照分区平衡的原则,电力(潮流)不会、也不应当任意大范围流动。
(4)电网的互联都有其特定的目的,主要有3种类型的联网,一是以输送电力为目的、二是以获取各种补偿效益为目的、三是以互为备用为目的。国与国、洲与洲是否联网,取决于是否有实际需要并使双方获益,为联网而联网是不可取的。有人以为东半球和西半球应当联网,因为东半球白天用电高峰时,西半球正好处于夜晚的低谷用电期,联网可获得巨大的时差补偿效益。这种意见听起来很有道理,但认真研究就会发现并非如此。因为今后的电网将以可再生电源为主,主要是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假设两者的装机容量各占一半,夜晚用电低谷时,太阳能电站恰好不发电,这时电网的最小负荷率若高于60%,电网反而缺电(这种情况与化石能源为主的电网完全不同)。为满足夜晚的用电,还需要提高风电装机比例,通过科学规划在网内进行风光互补。东半球和西半球电网负荷中心相距遥远,又隔海,建设输电线路投资巨大,联网的结果显然是得不偿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