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面对全球能源变革的大趋势和十面“霾”伏的严峻形势,如何有效治理污染,建设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成为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
作为与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防治有着密切关联的能源行业,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如何转变观念、开拓思路,破解能源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实现“十三五”能源发展目标要求?目前,记者就煤炭散烧、新能源发展等问题采访了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周渝惠。
记者:“十三五”能源发展目标要求,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目前,我国化石能源比重过高,排放的温室气体量大,虽然在解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粉尘排放工作中取得重大进步,但二氧化碳排放的治理能力有待提高。您认为应如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有效防止温室效应?如何从“量和质”两个方面有效治理煤炭散烧问题?
周渝惠:以节约为主、实现新能源替代。同时,加大碳减排、碳税、碳回收力度,全面实施公民种草种树,有效防止温室效应。
在治理煤炭散烧方面,一是要大力实施电气化改造;二是将燃煤移到坑口发电厂,进行清洁发电供热;三是在能源供应末端,为发电厂支付大气处理费用。
记者:“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大幅度增加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这就要求降低火电的比例。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传统能源的消费中,您认为如何调整才能适当把握“增与减”的关系,保证能源绿化低碳、安全高效发展?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
周渝惠: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是一个发展趋势,要清醒认识到这是必须要走的道路,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理由。尤其我国是人口大国,能源需求量很庞大,集中用能,峰谷非常明显。
目前,我们在需求侧基本上是没有约束的,价格、计划和技术都是基本放开的,虽然有节能指标,但基本构不成真正的约束。首先,发展新能源要从最末端做起,变成每一个公民的行动。现在,政府常常采取宣传的激励手段,其效果、激励到的人都有限。制度设计要从“人的行为”出发,不是从“人之初”出发,一定要让用能的人认识到,自己的选择是自利的,不奢望他的选择行为是互利的,但机制设计要达到互利,激励相容,我把它称为“捡芝麻行动”。也就是说,先从一点点的末端利用开始,如国家电网在青岛示范的个人住宅太阳能接收、反送电网,但是成本太高。怎么把这些新能源设施的产销环节理顺?要降低制造、物流、安装成本,每个环节要精打细算,而政府的资助一定要用到关键点上,精准激励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