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认为,煤炭作为一种资源,本身并没有“原罪”,关键是如何清洁高效地来利用。如果我们没用好,那是我们人类自身的问题,而不是资源本身的“罪过”。
记者:您一直强调技术创新对煤电行业的重要作用,可否为我们介绍一下?
冯伟忠:我们知道,完全依靠政府的补贴这种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我们应该促使企业进入到市场的竞争中、通过不断地技术创新、改造来提升电厂效率、提高性价比。
例如,2014年底和2015年底,我们给江苏一家电厂的两台一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机组先后进行了技术改造,电厂的煤耗下降了超过10克/千瓦时,这意味着一年可以节约十几万吨的煤炭及减排相应的二氧化碳。项目的投资回报、经济效益都达到了优良的水平。
实践证明,现有的燃煤电厂机组通过技术改造,大幅降低煤耗和排放是有出路的。当然,前提是必须有相应的监管。历史上大跃进的“亩产万斤”不能再出现。
近年来,随着大量的“西电东送”,我们上海电厂的发电量和负荷率急剧下降,峰谷差增加,频繁甚至剧烈的变负荷,使得燃煤电厂的实际能耗显著上升。为适应这样的新形势,我们也在研究如何在变负荷和低负荷的情况下减缓煤耗上升的趋势。我们在努力向低负荷作斗争,也在努力兼顾能效和排放。这几年,我们所采用的降低排放的措施都是节能的、赚钱的,我们低排放的技术是可以实现盈利的。这就是创新的魔力。
比如说电厂脱硝的催化剂是很贵的,一台锅炉每年要因此增加成本上千万。但是我们发明的技术就可以让催化剂“永葆青春”,自2008年我们使用这项技术以来,脱硝的效率就未下降过,当然,更换催化剂的费用也就省了。在同样的脱硝补贴下,这其实就是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