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做到人的“智慧化”
2015年,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从整体上看来,我国大多数智慧城市的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很多问题。
目前,我国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可以说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市场不热政府热。宋涛对记者说,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来说虽然还处在探索阶段,但各地对于建设“智慧城市”的热情却异常高涨,已经到了近乎危险的程度。
从政府层面来看,一些地方政府实际上只是把智慧城市当成一个口号或者政策导向,申报的时候很积极,但实际上很多城市不具备申报和创造智慧城市的条件。
有的城市认为,申报下来项目,尽管没有干,可能政府会给资金支持。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表示,首批申报时大家都认为会有资金支持,所以都争破头地去申报。
住建部首批试点数量原计划为40多个,但因各城市“热情”很高,无奈最后以92个收场。但出乎意料的是,住建部并没有采取传统形式上的财政支持,而是以金融机构授信代之,并且条件严苛,部分试点城市也就失去了创建的动力。
由于申报时间短,在一些申报材料中甚至出现了多个城市申报材料相同的情况,住建部一位主管领导在内部试点培训会上曾指出,有的城市的申报材料上竟然写着其他城市的名字。
这反映出一些所谓的专业智慧运营企业,在制定规划时不到实地调研的情况严重,甚至一稿多用。政府层面则为了在规定时间内申报,对企业此类蒙混行为不予究查。
除了顶层设计的问题外,智慧城市建设的另一个障碍是:信息孤岛。虽然在一系列金字工程的推动下,各部门积累了海量的数据资源,但是因为系统独立建立、条块分割,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缺乏,很多常常以部门无权共享为由,将数据私有化。
缺乏信息共享,缺乏人的智慧,使智慧城市沦为标签,甚至造成严重后果。以山西长治市为例,作为首批智慧城市,长治曾于2008年投资8.5亿多元建成全国第一个“监控合一”的升级污染源自动监控中心,并投入使用。然而,先进的监控设备并没能避免事故的发生,在2014年12月31日,长治发生了严重的苯胺泄漏事故。
有专家解释,山西污染源自动监控中心针对的是企业的排污行为。而此次事故是企业产品泄漏,是生产监控系统出现问题,而非排污系统。“就好像家里着火了,浓烟不是从烟囱里出去的,而环保监控设备恰恰是安装在烟囱上进行监控的。”
在面对建设智慧城市中种种问题,宋涛认为,智慧城市首先要做到人的“智慧化”,而非城市的“智能化”,技术装备可以引进和仿造,但人的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绝非一朝一夕所能达到。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将“以人为本”放在首要位置,发挥市场主体地位,建设要注意全面开花与典型示范的协调,宁缺毋滥。
链接:
数字城市(Digital City),是指基于3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技术,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功能机制进行自动采集和动态监测管理。强调的是城市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与信息技术的初步应用。
智能城市(Smart City),是指以利用人工智能、智能控制软件及传感设备等智能信息网络实现信息、资源、任务的共享,使城市的各种功能网络和节点经济、高效的运作。
智慧城市(Smarter City)是指通过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互联互通能力、全面感知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通过物联网等信息与通信技术,实现城市内及时、互动、整合的信息感知、传递和处理,构建一个高感度的城市基础环境,实现城市高效的政府管理、便捷的民生服务、可持续的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