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认为,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是核心。然而在过去几年中,大多数地方的智慧城市项目都是以技术为导向,以项目为驱动而进行,应该改为问题导向,需求驱动,从老百姓的需求出发,满足信息时代政府“情况说清,管理落实,服务跟上”的治理要求。
即使在腾讯、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动作频频,大范围投身智慧城市圈地运动后,与之合作的一些地方,智慧城市似乎也没有出现跃进式的进展。某互联网企业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与政府签订的一些合作项目,实际上进度并不大。
产业发展,标准先行,是很多人认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规范化、科学化的可行之道。然而,标准何时建立、如何建立,才能真正满足现阶段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需求,相关讨论也一直存在。
一方面,智慧城市建设试点遍地开花,不少人反映落地难,不排除有部分政绩工程,呼吁有参照系或者行业标准。
据透露,2016年,国家标准委将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开展整体评价及3-5个分领域评价工作,发布年度评价的结果,并逐步扩展分领域的评价工作,到2019年推动开展智慧城市综合评价工作。
另一方面,智慧城市侧重应用创新,正处在探索和摸索的阶段,在云计算、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应用才刚刚起步,如果做强制性统一标准,会限制技术的发展,同时也会导致标准快速落后市场应用。
深圳一位专家告诉记者,现在智慧城市各领域应用都在创新和野蛮生长,通过市场占有率,规模化应用,会逐渐形成市场标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田杰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对智慧城市建设并无统一评价标准,也没有必要要求各地都是一个模板,可以由管理部门组织制定一个评价标准,作为参照系,但是不作为强制性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