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泛试点的各地方政府,在过去数年间积累了大量智慧城市建设经验。
深圳市市长许勤在2015世界互联网大会大会期间表示,智慧城市建设中有四个问题需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解决信息孤岛,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同时要打破部门条块分割,建造共享平台,实现互联互通。
辽宁本溪作为国内三四线重工业城市,现已成为东北地区智慧城市建设样本。其副市长曲刚总结,建设智慧城市,必须将信息孤岛全部打破,实现跨界融合、无限链接。为此,本溪建立了一中心三平台,分别是数据中心,和市民、企业、扁平化决策三个平台。通过一中心三平台的建设,帮助完成全市37个部门中30个部门数据全部接入,实现86%的数据应用。
与政府更多关心数据开放形式和手段相比,由于涉及到数据价值归属,企业则更关心数据权属问题。
神州数码董事主席郭为在互联网大会上表示,智慧城市建设的首要挑战,是从法理上定义清楚数据和数据相关的一系列关系,也可简单称之为数据治理。围绕着数据主权的所有权、使用权以及如何交换价值体系等等,如果这些问题没有一个清晰明晰的法律界限,实际上包括智慧城市,数据开放,都是没有依据的,会带来很多麻烦。
记者采访发现,在政府数据的治理与使用上,部分走在前面的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已经开始公私合作的探路。但其权责属性问题,至今仍有争议。
巨头圈地年:数据企业争夺行业话语权
如何参与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央企、地方国企以及正在风口上的各大互联网公司,各显神通,整个2015年就是他们的“圈地年”。
这些企业全国各地划分地盘,跟地方政府签战略框架协议;一些传统IT企业,也在各地争夺相关基建项目,更有传统IT企业彻底转型做智慧城市服务商;部分新兴的大数据企业同样跟各地政府广签协议,他们则主要瞄准政府数据开放运营。
目前国内的智慧城市产业,已经诞生了包括智慧城市技术提供商、解决方案提供商、智慧应用提供商等在内的整个生态链条。
智慧城市建设领域,最高调的莫过于阿里巴巴和腾讯。截止到2015年底,腾讯已经与国内28个省份展开合作。阿里方面曾表示,2015年底前拿下50城。
手握微信和QQ两大社交利器,腾讯目前的智慧城市业务,更多聚焦在智慧城市整个体系的终端,也就是面向市民的智能应用上。如何整合当地政府与企业在市民生活移动服务上已有的资源和能力,将微信和手机QQ打造成为连接智慧城市服务与应用的入口,是腾讯在与许多地方政府的合作中都比较关注的问题。
在腾讯看来,智慧城市应当融入更多互联网因素。依靠终端用户平台连接产业链各方,将发展方向设定为公共服务、管理运营和智慧产业三大方面。
腾讯副总裁江阳在互联网大会上表示,腾讯的最终目标,是要“通过产业链各方的共同合作,建立一个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互利共盈的智慧城市生态体系”。
与强调“连接”的腾讯不同,2014年以来,同样在各地疯狂圈地智慧城市的阿里,因为同时拥有涉及智慧城市终端与构架两大领域的优势产品,支付宝和阿里云,则在这场圈地运动中更多的表现出终端连接与技术架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发展思路。
乱象种种,建立标准能否药到病除?
然而,即使政商各方都在为智慧城市的火热贡献力量,但在基础设施的薄弱,数据治理的困难,资金匮乏和行业规范、标准的滞后等诸多原因作用下,过去一年间,各地智慧城市项目的制定、推进和发展都遇到了很多问题。
“很多地方做智慧城市,数据中心机房建得很大,设备没有多少;或者设备买了很多,上面没有数据;或者数据运行很多,地方部门和相关企业却没有开发利用的权力。”2015年末的中关村大数据+智慧城市论坛,西北某智慧城市试点市的官员如此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