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供需:短缺变过剩
根据规划,“十二五”末全社会用电量达6.15万亿千瓦时。但事实上,随着“转方式、调结构”和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用电量增速明显下滑。根据国家能源局2015年前11月全社会用电量数据估算,“十二五”末全社会用电量在5.5万亿千瓦时左右,仅为预期目标90%。
中电联年初预测2015年电力消费需求增速将比2014年的3.8%有所回升,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4.5%左右。但2015年增速不仅未回升,反而加速下滑,根据2015年前11个月数据估计,全年增速将在0.7%左右,创改革开放以来最低记录,同比增速较2011年下降11个百分点。
这与“十二五”初期电力短缺局面形成鲜明对比。例如,在2011年,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偏紧,部分地区、部分时段缺电比较严重,全国共有24省级电网相继缺电,最大电力缺口超过3000万千瓦。此后,随着经济增速下降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电力供需发生逆转,从2013的“总体平衡、局部有缺口”,到2014年“总体平衡、局部偏紧”,再到2015年“继续总体宽松”,“十二五”期间,我国电力供需“前紧后松”,出现了电力过剩的新局面。
根据中电联最新“2015年前三季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在电力需求增速向下换挡和全国电力供需宽松、部分地区过剩的情况下,发电装机容量受建设周期影响还将延续高速增长,预计未来2-3年电力供需将延续过剩。
由于发电装机保持了年均9%的既定增速,这也摊薄了全部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例如,2011年,发电设备利用小时为4730小时,此后进入下降通道,2015年估计会降至4000小时左右,其中火电设备利用小时将从“十二五”初期的5305小时降至末期的4400小时以下,降幅较大。两者也都将创改革开放以来新低。

火电业绩“先抑后扬”
“十一五”以来,电源投资规模始终保持在每年3000亿元至4000亿元之间。如此大规模的投资,为“十二五”期间我国电力行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可持续增长能力。从电源投资结构方面看,“十二五”期间,火电投资延续了“十一五”以来的下降局面,目前规模基本稳定在每年1000亿元左右,占电源投资比重约30%。
事实上,火电投资截至2014年,已经连续9年下滑;而自2002年起,我国煤炭采选业投资连续10年增加。随着煤炭出现大规模产能过剩,煤价在“十二五”中后期进入下行通道,目前较“十二五”期间高点降幅超过60%。此消彼长。火电行业随着煤价从2012年年年中开始下降,盈利情况逐年向好。在利润方面,从2008年至2011年,五大发电集团火电累计亏损921元,到2012年火电已经实现扭亏为盈。据中国华电集团企法部主任陈宗法介绍,目前发电行业已进入2002年电改以来经营业绩“最好时期”,预计2015年五大发电集团利润有望达到1080亿元,创电改13年来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