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财政部等五部委对“十三五”充电设施奖励政策公开征求意见,奖励额度巨大。以大气污染治理重点省市的奖励政策为例,2016年,奖励门槛是该省市推广新能源汽车市场3万辆。如果达到这个目标,就奖励用于充电设施的资金9000万元。按照这个比例,意味着每一辆车就奖励资金3000元。而2020年大气污染治理重点省市奖励门槛则是7万辆,奖励标准达到1.26亿元,每增加6000辆,增加奖励资金1100万元,奖励资金最高封顶2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扶持与奖励,也有目标与“要求”。根据计划,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燃料电池汽车、车用氢能源产业与国际同步发展。
至于目标是否合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目标不切实际者不少,说目标轻松完成的也大有人在。至于结果究竟如何,恐怕需要时日检验。但无论如何,这给了各方加速的动力或者说压力。
“接下来,从政府层面,要延续这样的扶植政策,要引导资本向新能源汽车倾斜,包括充电设施的完善,包括在出租车市场、在公共交通领域推广新能源汽车等,这些是政府做的工作,还应该坚持下去。”罗磊指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行业发展需要依赖政策,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其更多依赖于技术。
在罗磊看来,技术一旦突破,整个新能源汽车会有一个长足的发展。目前来看,最大的突破点是新能源汽车本身的技术突破。现在我们看到一些迹象,包括一些新的材料的发现,如果可以运用到电池上,或者说电池技术取得突破,新能源汽车的爆发也许就是一夜之间的事情。“现在没有突破,但看得出是一种渐进的进步。”
企业疯狂
不过,相比起技术的渐进,企业的目标却是略显急进的。
从数字上来看,国家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的累计产销量目标是500万辆,而目前八大自主车企自己公布的目标加起来已经超过了320万辆。
吉利的疯狂首当其冲。11月,吉利公布了名为“蓝色吉利行动”的新能源战略,宣布至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占其总销量的90%,加快从传统汽车向新能源汽车转型。根据吉利此前的计划,公司将在2020年冲击200万辆的年销量,除去沃尔沃品牌的80万辆,吉利品牌将实现120万辆的年销量。这意味着,占比90%的新能源汽车销量相当于100余万辆。
其他品牌也不甘示弱。建平台、拼研发、推新车、拼产能,俨然一场军备竞赛。
奇瑞正着手研发四大新能源平台,推出多款电动车。奇瑞汽车对外发布最新的新能源汽车战略,计划到2020年实现产销20万辆,产品线将覆盖所有系列乘用车的插电式混合动力与纯电动车。与当前产销规模相比,5年增幅高达17倍之多。
上汽未来5年的计划是在新能源领域投资超过200亿元,投放30款以上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全新产品,力争到2020年达到60万辆的销量目标。
长安的战略是: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到40万辆;到2025年,通过10年推出34款能源车,累计销量达到200万辆,
北汽新能源发布了“卫蓝计划2.0”战略规划,其中提到2020年,力争实现整车销售20万辆以上,目标直指“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新能源汽车领导品牌。
江淮也披露新能源汽车业务发展战略,指出到2025年,江淮新能源汽车总产销量占江淮总产销量的30%以上,形成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长城则于7月发布公告,称公司定向增发规模不超过168亿元,将主要投资于新能源领域和智能汽车研发项目。新能源领域计划投资120.28亿元,50.8亿元用于技术研发,41.42亿元用于年产50万台新能源变速箱项目,17.62亿元用于年产50万套新能源汽车电机及电控项目,10.44亿元用于100万套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项目。
除了互相较劲的自主品牌,连一向在新能源汽车上不如自主品牌这么热情高涨的外企车企,也纷纷加入了战局。以福特为例,其激进的电动车投资计划是:在2020年之前,追加45亿美元的投资,用于开发电动车型解决方案,并于2020年前新推出13款电动车型。届时,福特旗下所有车型中,电动车型的占比将超过40%。从福特历史来看,这无疑是其在电动车型开发领域投资规模最大的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