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应用广泛性和经济性角度看,我国光储模式的发展还有较大的努力空间。首先,我国的光伏发电要想成长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新能源产业,就必须完善政策和补贴措施、创新商业和融资模式。目前国内主流分布式光伏商业模式仍然延续地面电站开发的模式,即项目业主自有资本金+银行融资的模式,新的融资渠道拓展有限,尚未形成光伏资产和社会资本之间的对接,通过产业投资基金撬动项目开发的模式仍处于讨论阶段。另外,从储能参与光伏项目角度看,由于缺乏储能相关政策支持,且储能成本较高,使得合理配备储能的项目不具备盈利性,也缺乏收益点来吸引资本市场的投入。最后,用户侧储能的一些附加价值,例如,利用较大的峰谷差实现低存高卖的套利、通过参与需求响应获得额外收益等一时在我国市场也很难实现。
因此,包括提高峰谷电价差、储能安装补贴、储能电价补贴等在内的政策支持是光储项目建设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同时也希望已经开启的新一轮电改会为储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更灵活和市场化的电力应用平台,更多地实现储能作为一个快速响应电源的价值。储能技术的完善和成本降低也是一个重要的储能应用推动因素;电动汽车的发展,促进了动力电池的产业化生产,有利于降低成本;各种储能技术在电信、交通、采矿、物流等领域的发展也会有利于降低技术成本,提高技术指标。只有在国家补贴政策的框架下,技术厂商和金融机构应通力合作,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能力、资金实力和市场经验,才能引导和推动适合中国市场的光储模式的发展。
需求侧管理为储能带来新价值
储能技术的应用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发展往往与可再生能源渗透率的提高、电力供应与消费效率的优化、低碳绿色生存环境的建立息息相关。化石能源匮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是全球面临的主要问题,作为经济高速发展国家,这些问题在中国尤为突出。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生产和消费革命,其中首要的便是“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坚决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有效落实节能优先方针,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作为降低能源消费量、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在需求侧的消费革命中会有很大的发展机会,前景不容忽视。
(*电力需求侧管理指的是政府通过政策措施、电价机制等引导用户采取能效措施、改变用电行为,从而达到降低高峰用电、提高供电效率、优化用电方式等目的。电力需求侧管理包括能效管理和负荷管理两个部分。能效管理指通过用户采用先进技术和高效设备,实行科学管理,提高终端用电效率,减少电量消耗,取得节约电量效益和减少污染排放的效益。负荷管理即电力需求响应,具体指电力用户在调度信号、激励机制的驱动下,在尖峰用电时段或者电网不稳定时,改善自己的用电方式,从而降低高峰用电、维护电网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