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具有间歇性和波动性,大规模新能源并网就像一群顽皮的孩子搅扰着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一边是严重超出消纳能力的新能源“挤着”上网,一边是要确保稳定可靠的电流安全送出,保障电网安全。新能源消纳难度可想而知,业内资深专家慨叹:“电网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规划不同步,新能源消纳有困难
利用新能源,并网是最重要的消纳途径,而要让新能源送得出去就必须依靠大电网。就像地铁一样,四通八达的轨道线路能将人流送往繁华的办公区。依靠跨区输送的大电网,能够将新能源富集区域的清洁电输送到各个城市。然而,新能源发展与电网的规划建设并不匹配。
国家先后颁布“十二五”风电、太阳能发电等专项规划,但新能源基地送出通道得不到落实。国家规划了9个千万千瓦风电基地,其中7个在“三北”地区,目前仅安排了哈密、酒泉、蒙西等3个基地的跨区输电项目。
有媒体披露,在过去“十一五”、“十二五”的10年间,电力规划一直处于不同步状态。这10年,一方面是负荷中心快速增长的电力需求,一方面是西南和“三北”地区富余资源需要外送,两者间资源配置的有效机制出现了不平衡。电网项目核准滞后于新能源项目,新能源富集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跨省跨区通道能力不足问题,已成为制约新能源消纳的刚性约束。甘肃酒泉风电基地装机规模已超过12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近600万千瓦,但酒泉—湖南特高压直流工程2015年5月才核准建设,预计2017年才能投产,外送通道建设滞后2~3年。这必然带来一定程度的弃风限电。
没有大范围配置的输送通道,富余的新能源电当地消纳不了,又送不出去,只能被扼腕弃掉。“我国风能资源与负荷中心呈逆向分布,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规模化开发风电,必须走建设大基地、融入大电网的发展道路。”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曾公开表示。因此,一批跨省跨区的电网工程亟需纳入统筹规划。
有业内人士评价,在鼓励大规模新能源开发的同时,既没有做好前期的市场配置研究,也没有兼顾电力系统对风电的承受与接纳水平。这正是弃风弃光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