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是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带动新能源创新发展。
“十二五”期间,开展企业自主新能源研究课题126项,研发投入13.3亿元;国家科技课题41个,研发投入近9亿元。建成20余项新能源科技示范工程。建成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通过风光互补、储能调节、智能输电,实现平稳可控的电力输出,接近常规电源的性能指标。建成浙江舟山世界首个±200千伏五端柔性直流输电工程,为海上风电发展奠定基础。
我国新能源消纳问题突出
大规模新能源消纳一直都是世界性难题,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新能源消纳问题更为突出。我国风资源集中、规模大,远离负荷中心,难以就地消纳。新能源集中的“三北”地区电源结构单一,抽水蓄能、燃气电站等灵活调节电源比重低。加之近两年经济增速放缓,电力增速减慢,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今年新能源消纳矛盾更加突出。
一是用电需求增长放缓,消纳市场总量不足。
2015年1-11月,国家电网调度范围内用电量同比增长0.4%,增速比上年低2.6个百分点,其中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分别为-1.8%、-1.5%,2%。在电力需求增长放缓的情况下,包括新能源在内的各类电源装机保持较快增长。截至11月底,国家电网调度范围内电源总装机同比增长9.9%,超过用电需求增速9.5个百分点。由于新增的用电市场已无法支撑各类电源的快速增长,导致新能源和火电、核电利用小时数均出现下降。1-11月,国家电网调度范围火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利用小时数同比分别下降356、311、94、45小时。
“十二五”以来,在用电需求增长放缓、火电利用小时数下降的情况下,新能源发电量保持持续增长。
二是电源结构不合理,系统调峰能力严重不足。
我国电源结构以火电为主,占比达到67%,特别是“三北”地区,占比达到70%;全国抽水蓄能、燃气等灵活调节电源比重仅为6%,“三北”地区不足4%。其中,东北、西北地区抽水蓄能等灵活调节电源比重只有1.5%、0.8%。
影响系统调峰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供热机组比重。由于供热机组生产电能的同时又要满足热负荷需求,冬季采暖季,供热机组为保证供热,不能深度调峰,调峰能力下降较大,一般仅为20%左右。目前,“三北”地区火电机组中,供热机组占有很大比重,7个省区超过40%,电网调峰更加困难。
自备电厂多隶属高耗能企业,负荷相对固定,不参与系统调峰,在电力需求放缓的情况下,自备电厂发电量的增长造成公用电厂和新能源被迫进一步压出力参与调峰。部分地区近两年来自备电厂快速增长。截至11月底,“三北”地区自备电厂装机容量4231万千瓦,占火电装机比例达到13%。其中自备电厂装机占本省火电装机比例超过10%的省区有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