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后,电桩落地过程中的盈利模式问题仍没有一个合理的答案。多家企业负责人均表示现在还不是谈论盈利的时候。
电动车在充电过程中,需要与充电后台进行数据交换以控制电流,电动车相关数据可以通过充电获取。卢晓晨认为,电动汽车属于一个相对专业的领域,车主使用充电服务,会对平台产生信任。成为数据导入的端口后,未来可以提供保险、维修、保养等汽车后市场服务。
卢晓晨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聚电科技已经在进行汽车销售,即将开业的聚电车间将成为一个电动车文化的推广空间,“可能是沙龙的形式,车和充电桩在外面放着,大家进去聊聊天,觉得不错买个车,下次过来充电喝个咖啡。”
充电APP暂难打通
“充电桩行业一出现就成为了红海,现在大家都抢着去做充电桩运营。”卢晓晨称,事实上当前充电桩行业还处于一个提升软硬件的初级阶段。
虽然政策利好不断,但长期存在的物业阻碍、车位稀缺、标准细则等难题,仍然待解。关于企业的发展,卢晓晨显得很乐观,“中国的充电市场不可以只剩下一两家企业,有区域优势的企业在当地肯定是可以存活的”。因此,很多充电桩企业选择和当地企业合作,以获取当地政府补贴。
卢晓晨告诉记者,聚电科技已与合作伙伴成立近十家合资公司,“我们的思路是开放,自己想做的区域自己做,其他区域可以授权给合作伙伴,然后进行分成。”
目前,多家充电桩企业都表示愿意把服务接口贡献给各个客户终端,使得车主打开任何一款APP,都可以从各个平台找到为其服务的充电点。然而,当前在同一地点打开不同的APP,所看到的充电桩在数量和分布上都存在较大差异,app使用体验不佳。对此,卢晓晨称,这只是暂时的,各家系统都在净化,现在就打通还不现实。
“开发APP不难,但开发一套系统平台那就非常难。”聚电科技CEO贾雪峰认为,汽车充电网络需要的不仅是概念,互联网+这个加号后面必须有真材实料。“要解决充电问题,做互联网应用层面的工程师必须和懂电力自动化、嵌入式软件的工程师坐在一起碰撞,运营的团队实时反馈前方遇到的问题,这样在一起可能要几年时间才能打磨出一套好用的‘互联网+新能源智能硬件’的系统出来”。
贾雪峰认为,随着政策补贴的变化,电动汽车市场可能会降温,有很多被特斯拉概念吸引过来的热钱可能会在这个行业逐渐淡去。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行业会趋于平稳。新能源汽车最后一公里能否打通也需时间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