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十二五”即将收官,“十三五”扬帆在即。在历史的交汇点回眸,五年来,国家电网公司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公司和电网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本报今日起刊发“十二五”发展回眸系列报道,展示公司五年发展的辉煌成就,记录国家电网人前行的足迹。
打开如今的中国电网建设地图,特高压这个电压等级“老大哥”的身影无疑是最显眼的,节奏是最火热的。“三交四直”建成投运,“四交三直”正在建设,14条特高压工程如巨龙横贯东西南北,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的坚强智能电网已显雏形。
5年前,“十一五”末期,国家电网区域还只有两条特高压工程投入运行——1000千伏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与向家坝—上海±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尚处于“试验”和“示范”阶段的特高压,如一个新生的婴儿,生机勃勃地探索前行。
“十二五”开篇,紧迫的现实问题促使特高压建设火速升温
2011年,关于雾霾的话题引起了广泛关注,而雾霾所带来的“呼吸之痛”只是中国能源困局的“症状”之一。我国用电负荷中心和能源产能中心呈明显逆向分布,东中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需要大量能源资源,污染却已超出环境承载极限;西部丰富的清洁能源无法转化成经济优势,新建的大型煤电基地缺乏电力外送通道。能源资源禀赋“先天不足”,能源发展方式“后天失调”,环境、污染问题正是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刻不容缓的预警信号。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特高压建设大幅提速。当年,国务院公布“十二五”规划,提出发展特高压等大容量、高效率、远距离先进输电技术,特高压建设迎来了春天。
从皖电东送、疆电外送到四川水电通过三大特高压直流送往华东,“十二五”时期,特高压进入全面大规模建设阶段,在保障能源安全、改善环境、服务民生等诸多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持续十年用电紧张的浙江省,在2014年终于迎来了较宽松的用电环境。最炎热的夏季,企业不拉闸,居民不限电,“浙江不缺电”的字眼醒目地出现在各个媒体的标题里。这正是溪浙直流与皖电东送交流特高压工程送来的“及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