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贴政策亟须完善
我国对于电动汽车的补贴过高,而且对生产企业没有约束和要求。
后果之一,是汽车生产企业追逐补贴最高的纯电动客车,也不必顾忌销不出去,因为政府的公交公司全部买下。后果之二,是汽车生产企业不会努力降低成本生产群众需求的车,反而故意抬高车价;更不会根据市场规律自主选择电动车发展方向,向无补贴过渡。后果之三,是大部分补贴成了汽车企业的超额利润,人为造成社会不公。后果之四,是政府财政负担太重,而拉动电动汽车发展的效果不佳,甚至耽搁了发展速度。
补贴只应起杠杆作用,而不能成为动力。两者的分水岭在于政府要赋予企业以义务和责任,调动起企业的主动性;还在于政府要用政策驱动企业思考电动车的市场需求,才能使其在未来无补贴的情况下持续担负起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电动汽车的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不可混淆
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确实是紧密关联,技术研究的成果是产业化的技术基础。但同时,它们又是性质、目的、任务迥然不同的两个阶段。
“三纵三横”中表达车种的“三纵”如果作为技术研究进行多渠道探索,也无不可。但是如将它作为产业化的发展路线,而且翻来覆去地变换重点,这就必然引起产业化重点的混乱。与此类似的,不顾电动汽车技术(特别是电池)水平的发展进程,按技术成熟的燃油车的思维和标准来要求电动汽车,将研制水平不高的纯电动车未经长期、充分考验就大规模示范推广,臆想很快搞成纯电动车产业,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动力电池的发展中,也要警惕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的混淆问题。动力电池要不断研究提高比能量,但是必须把安全放到第一位。蓄电池是含能器件,存在不同程度的危险性;比能量越高的电池,发生安全问题的几率越高,特斯拉不断烧车,可以为鉴。
建立工程和产业,必须使用成熟的技术。过于看重政绩,混淆了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两个阶段,电动汽车的发展就容易冒进;急于追求长里程,新研制的高比能量电池在安全性问题没有研究透、解决好的情况下,就成批量用到电动汽车上,将会留下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