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这两天,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的消息占据了国内各大媒体的要闻区,10.92%的权重使人民币一举超越日元和英镑,成为货币篮子的第三大“玩家”。从4到5,“玩家”数量的增长意味着全新的游戏环境、重置的游戏规则,这势必会对人民币国际化及世界金融体系产生重大影响。巧合的是,人民币入篮的前一天,中国电力体制改革领域一场游戏规则的变革也正在大踏步地向我们走来。
11月30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正式公布了六大电力体制改革配套文件,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也由此掀开了最后的神秘面纱。从3月15日电改9号文件的发布,到如今六大配套文件的正式形成,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终于从顶层的“工程设计”阶段迈入到了“项目实施”阶段。而对于广大社会民众而言,《关于推进售电侧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便成为了关注重点。
一场全新的售电市场变革
在我国,除了大用户直购电试点以外,目前只有电网企业一家可以承担售电业务。所谓电网企业,是指拥有输电网、配电网运营权(包括地方电力公司、趸售县供电公司),承担其供电营业区保底供电服务的企业。根据《意见》内容,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中的售电侧改革要向社会资本开放售电业务,多途径培育售电侧市场竞争主体,有利于更多的用户拥有选择权,提升售电服务质量和用户用能水平。这便意味着国家将会吸纳更多的“玩家”参与到售电业务中来。
如果说之前人们对售电侧改革充满了猜测和疑问,那么这次,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给出了一个较为明确的答复——售电侧改革,我们邀请大家一起玩。
那么,这场博弈到底由谁来玩?怎么玩?
根据《意见》内容,售电侧改革后,参与竞争的售电主体可分为三类:一是电网企业的售电公司;二是社会资本投资增量配电网,拥有配电网运营权的售电公司;三是独立的售电公司,不拥有配电网运营权,不承担保低供电服务。从单一的电网企业,到如今吸纳多类市场主体参与,电力市场中的竞争机制正在形成,壁垒正在打破,9号文件中提出的“管住中间、放开两头”架构也正在逐步实现。
当然,放开市场准入并不意味着售电侧改革的“零门槛”。要想成为卖电老板,必须符合相应的市场准入条件。根据《意见》说明,在售电侧改革实施后,注册认定将代替行政许可的准入方式,实行“一承诺、一公示、一注册、两备案”。《意见》还规定了售电公司的资产要求:资产总额在2千万元至1亿元人民币的,可以从事年售电量不超过6至30亿千瓦时的售电业务;资产总额在1亿元至2亿元人民币的,可以从事年售电量不超过30至60亿千瓦时的售电业务;资产总额在2亿元人民币以上的,不限制其售电量。此外,拥有配电网经营权的售电公司其注册资本不低于其总资产的20%。所以,随着售电侧改革顺利实施,民营资本规模只要超过2000万,具备相应设备、人员、业务许可证的,便有机会申请成为售电侧市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