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处政策量化设计
一是明确算法公式。通过政策文件给出公开透明、精准具体的算法说明,给用户明确的信号,有利于用户执行负荷调整,有利于负荷集成商与用户建立契约关系。江苏省经信委和物价局2015年6月15日印发《江苏省电力需求响应实施细则(试行)》,准确详细说明了电力需求减少的算法、基线负荷算法等,明确说明了效果评估和补贴核发办法。例如电力需求减少的认定公式是,(实施需求响应时段内基准线用户负荷耗电量-实施需求响应时段内用户负荷实测电量)/实施需求响应时长。
但当前基线负荷确定办法仍需要改进。其优点是让初次参加响应的企业容易理解和自验证,缺点是计算结果可能与企业真实用电需求有偏差。目前基线负荷的确定原则的情况如下。北京市提出的是从需求响应期开始前2天至12天的10天历史负荷数据,剔除其中不具典型的时间(如周末、节假日)补足10天,再从10天里选择日用电负荷最大的5天的平均值作为基准。江苏省提出的是约定需求响应用户在需求响应邀约日前最近5个正常生产工作日,将对应响应时段的负荷曲线作为基线,实时需求响应用户将选择控制前15分钟的负荷点作为基线负荷。但如果负荷逐日增长,基线应该高于之前几天的平均值,如果还是以平均值为基线,用户的部分负荷削减将不被计入响应负荷。从国际上来看,美国加利福尼亚ISO、纽约ISO、新英格兰ISO等调度机构采用线性外推方法,利用需求响应事件前几天的小时负荷值进行线性拟合,按直线规律外推得到基线负荷,美国PJM和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采用回归法,考虑温度等因素的影响。这些算法更准确,值得参考借鉴,但也更复杂,需要对用户进行更多培训,争取到用户的认可和支持,同时也对需求侧管理平台的计算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二是明确约束条件。通过政策文件明确需求响应组织工作的约束条件,明确用户自愿自由行为的合理化边界,保证了需求响应的有效性和高效率。江苏省对需求响应组织工作的约束条件是,工业企业的约定响应能力应以不影响正常生产能力的前提,且一般为该企业最高负荷的5-20%,需求响应的时间段原则上为10点到15点,其中约定需求响应1天不多于2次,累计不超过2小时,实时需求响应原则上每年不超过10天,1天不多于2次,1次不超过30分钟。江苏省对参与需求响应用户的要求是,每年度至少参与10次响应,如响应不足10次的,则按照响应次数百分比领取补贴,响应不足5次的按违约处理,不享受补贴。佛山市要求用户在签订协议后的三年内累计响应次数不少于10次(其中 2015 年底前不少于5次)。
三是明确补贴数值。北京市按照响应时间(24小时、4小时、30分钟)签订合同,奖励标准分为三档,分别为80、100、120元/千瓦;江苏对临时需求响应补贴标准是100元/千瓦;佛山市对临时降低负荷的补贴标准是130元/千瓦。但目前缺乏补贴制定的市场化机制,补贴标准的给定难以做到资源优化配置。如果补贴标准偏高,既导致公共财政浪费,又吸引了过多的用户参与申请和筹备,导致一些不必要的资源投入;如果补贴标准偏低,用户申请则达不到所需要的规模。建议当信息化建设水平提高、用户参与意识提升、负荷集成商运营能力提高、市场化激励机制完善后,通过一定的需求侧竞价来确定补贴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