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11时至12时,北京市实施了首次全市范围内的电力需求响应工作,市发改委、北京节能环保中心组织17家负荷集成商、74家用户参与,提前24小时发布需求,实际削减电力负荷约7万千瓦,并临时组织大用户实施“提前30分钟通知”的需求响应,在12时至13时累计削减负荷近3万千瓦。8月13日北京市再次执行需求响应,削减负荷约6.6万千瓦。
佛山市、江苏省和北京市的需求响应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本文归纳出一个项目启动原则、两个潜在重要群体、三处政策量化设计、两项重要辅助措施供未来机制设计参考。
一个项目启动原则
需求响应项目应该是在社会成本效益更佳的情况下的选择,是否实施需求响应项目需要经过科学的社会成本效益评估。降低或转移高峰负荷的需求响应项目,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电源电网投资建设,节省了燃料成本、环境污染治理成本,还可能避免了拉闸限电的社会影响,但也会给企业、社会团体带来经济损失,需要在全面、合理评估需求响应实施效果的基础上,给予足够的补贴支出。
两个重要参与群体
一个是负荷集成商。负荷集成商大力促进了需求响应潜力挖掘、保障了负荷有效调整,促进了需求响应工作的高效、可靠开展。负荷集成商是将具备需求响应能力的电力用户集中在一起,作为整体参与需求响应,并全方位代理相关商务及监控事宜的电力需求侧管理服务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协助用户实现计量改造、电力控制改造、数据采集,挖掘并评估需求响应潜力,制定响应策略,上传下达响应事件或帮助用户执行响应等。负荷集成商的生存与发展不能全部依赖于需求响应工作,可以利用企业用能监测控制系统,提供定制化能源管理服务、设备维护服务、节能服务等增值服务。
另一个是非工空调用户。非工业用户空调负荷的需求响应潜力大,建议利用柔性调控实现精细化控制。非工业与终端用户关系紧密,为了保证场所适宜人群活动,空调制冷的需求较大。通常非工业用户日负荷率较低,用电高峰时段空调负荷占其总负荷比重较大,而且随着温度越高,空调负荷与温度的正相关性越显著,因此非工空调负荷的需求响应潜力较大。同时柔性调控方式使得设备调控可靠性强、负荷削减确定性高,应加大对非工业空调的柔性控制改造和调控。8月5日10时30分至11时,江苏省电力公司实施了全省非工业空调实控演练,共有1072户非工业用户参与,调控负荷达14.18万千瓦,其中柔性调控40户,调控负荷1.2万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