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忽视的硬件因素
或许是看中了能源大数据这一无可比拟的重要性,与之相关的概念正在遍地开花。
资料显示,包括许多上市公司,甚至是此前与能源行业、IT行业均没有任何关联的企业,也将能源互联网、大数据等作为转型的方向之一。
对此,有市场分析人士表示,能源领域的大数据能够走多远,除了受现行环境、业务模式等制约外,传感器等硬件设备方面的不足也不容忽视。毕竟,对于能源领域而言,其大数据更多是基于实时采集的动态数据,而非简单的基于互联网的静态数据,相应硬件的技术水平能否跟得上至关重要。
更进一步来看,就数据采集以及传输的复杂性而言,新能源电站的实现难度要高于传统的火电电站。
以一座规模达到50MW的火电电站来看,数据采集周期为10S,整个系统近2万个数据点,每天要产生约8G的数据量。
“整个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部分包括智能环境监测站、高性能现场计算机、无线通讯设备等。作为工业级硬件产品,对其关键的指标均有严格的要求,包括超宽温环境(满足宽温状态-40——80℃)、高精度(关键监测设备偏差<0.1%)、集成化(与主要数据链高度集成,实时链接)等。可以说,作为一个涉及众多数据接入点的产品,无论从硬件方面,还是软件方面,都有很高的门槛。”上述市场分析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