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垂直门户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 正文

互联网造车成时髦 动力电池是个坎儿?(2)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来源:信报网  作者:苗雪艳  2015/9/15 9:19:31  我要投稿  

前不久,国内某新能源客车在充电时发生起火事故,造成一人死亡。据统计,该车搭载的动力电池在不到一年内,已经发生3次起火事故。当记者在搜狗搜索栏输入“电动车充电安全事故”的关键词时,此类新闻占满电脑屏幕。在中国电动车网,记者也发现了一份罗列全国各地电动车发生起火事故的详单。杭州、石家庄、长沙、郑州、合肥等均在名单之列,而且在文末梳理中指明“每一次事故都跟电池有关”。多起事故及这份详单的背后,都在表明动力电池安全掣肘新能源车的发展,按照此逻辑推理,如果电池成了电动汽车发展道路上的短板,那么,正在行进中的互联网公司们,必然也会在电池上摔伤命中注定的一脚,从而抑制互联网造车的发展进程。

原因解析 国内电池整体薄弱

目前,在中国市场有这样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外资电池在国内电池市场是“主导位置”。因为目前在几个知名自主品牌中,除了比亚迪自主生产电池,北汽新能源与韩国合资生产电池外,大部分企业选择采购动力电池生产商供应的电池。

大众中国负责人海滋曼曾表示,大众即将引入中国的15款新能源车,将采用韩国三星和LG的电池,因为国内动力电池达不到大众的标准。雷诺掌门人卡洛斯˙戈恩也公开表示,只有LG化学的电池能符合雷诺的标准。这一现象也凸显出国内电池的薄弱现状。

“电池对纯电动车发展的重要性无需赘言,如果国内互联网公司在造车过程中,连电池等零部件都要依赖国外,一是车造出来了,关键零部件都还是别人的,意义何在呢?二是,自主品牌在核心技术上始终处于空白区域,啥时候才能壮大呢?”一业内人士感慨道。

突破瓶颈 打通供应链间的协作

目前,日韩在动力电池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我国与之相比,在技术创新能力及供应链间的合作都有不小差距。因此,有业内人士表示,如果动力电池产业想健康发展,必须进行技术升级。

该人士直指目前国内市场存在的弊端,在国内,本土电池厂商和整车厂商之间的合作不紧密、不迫切,两个本该通力合作的独立体分别沿着各自的轨迹行走,交集甚少。因此,要尽快建立供应链之间从研发到产业化的深度协作,才能尽快突破动力电池领域面临的性能瓶颈。“相信,核心技术上去了,互联网造车也会如虎添翼。”多位专家对此表示。

分享到:
北极星投稿热线:陈女士 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换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热点关注
国网826号文解读

国网826号文解读

昨天国网公司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电网投资的通知》(国家电网办【2019】826号文)。文中提出了“三严禁、二不得、二不再”的投资建设思路。个人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文件,而是国网公司整体发展战略转型的一个标志。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网企业,国网公司每年因投资建设所需的采购数额巨大,对电

--更多
最新新闻
新闻排行榜

今日

本周

本月

深度报道
相关专题

关闭

重播

关闭

重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