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锂电池产业花落中日韩
自1991年SONY公司将锂离子电池(下文简称“锂电池”)商业化以来,锂电池从电子产品领域,走向电动工具领域,又走向了电动汽车和能源存储领域,已经成为动力电池产品的主体,以其高能量密度,大倍率充放电性能,和长循环寿命等优点,成为电能存储载体的首选。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中日韩为代表的锂电池制造基地,基本上垄断了全球的锂电池供应。
锂电池的理论创新和基础技术突破,大多首发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但最终的产业化却落地于远隔万里的东亚,这看起来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如果我们把它放到时代的大背景下,也就不足为奇了。美国以其强大的综合国力,一直引领全球的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变革,但受制于高昂的人工成本、环境成本、社会成本等,美国的制造业空心化已经持续了几十年,逐渐萎缩的汽车产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与美国高科技产业、金融产业的独领风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精密制造看德国和日本,大规模制造则要看中国、韩国、和东南亚一些国家。锂电池行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和技术密集相结合的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有一定的技术门槛,同时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结合中日韩三国在劳动力、工业体系、技术人才以及资本方面的积累,最终在全球竞争中胜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与锂电池产业类似的是造船业,全球的造船业也几乎被中日韩垄断了,原因相同。
在产业发展方面,由于各自的优势领域不同,中日韩三国的策略又有一定的差异性。日本的技术实力最为雄厚,但人工成本也最高,所以日本在大规模制造方面走的是自动化道路,锂电池产业的自动化程度最高,产品的品质也最好。但日本人相对比较封闭,走出去的步伐较慢,导致产品跟随市场的速度慢,产品成本始终居高不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日本锂电产业的全球扩张,近年来已有逐步被韩国赶超的趋势。
韩国的技术水平要略低于日本,但一直坚持自己的路线,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同时借助于自己的大财团优势(与韩国政府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产业领域可以集中资源做事情。近年来,韩国的电池企业更是广泛在中国建厂,以中国的低成本优势,来帮助韩国锂电池产业的全球扩张,三星SDI在西安投资6亿美元,兴建电池工厂,预计2015年10月竣工,LG化学也不甘落后,在南京兴建电池工厂,预计总投资35亿美元。这些大型工厂的陆续投产,不但能够帮助韩国锂电池企业降低生产成本,也会有助于他们抢夺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分享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红利。
相较于日韩,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最低,刚开始都是搭个草台班子,有手工作坊就开干,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在技术路线上也是左右摇摆,时而学习美国,时而跟随日韩,闷头追赶世界潮流,却没有自己明确的发展方向,虽然近几年在技术研发领域投入资源越来越大,但核心技术方面仍然落后于日韩等国的竞争对手。在大规模制造方面,中国在全球都罕有对手,以全球最完善的产业链来做锂电池,发展的速度最为惊人。中国还有另外一个巨大优势,就是资金优势,30多年改革开放积累了丰厚的社会资本,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资金支持,这几年最吸引资本关注的无疑就包含与电动汽车相关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