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还需细节管理
“不管数据统计如何详细、收益统计如何清晰,计划怎样落地才是关键问题。”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蒋莉萍认为,技术策略实施和规划举措到位都需要细节管理。
“政府支持、业界共识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在市场机制下促使报告真正推进。”蒋莉萍分析指出,新能源、电网等各个利益相关方都会在现有管理规定基础上争取利益,“这是合理的,但当未来发展情景发生变化,这些管理规范怎么调整,还需要主管部门协调和考虑。”
江苏有复杂的电网系统,有多条500千伏输电线路,如果高比例接纳可再生能源,电网的调度工作量和变动弹性将呈指数级增长,“电网在管理调度的手段上要尽量满足动态管理要求。”蒋莉萍指出,现有的行政管理格局对电网改革还有约束,这对激发行业潜力存在制约。
江苏电力公司技术经济研究院电网规划室主任谢珍建认为,在评价报告过程当中,应有超前意识:“比如考虑符合需求侧的背后激励措施、风电优先上网等方法,或许是促进报告顺利进行的条件。”
“假如我们拿现有的关于电力系统仿真模型的经验,或者关于电力系统调度运行的政策要求,来推测未来江苏省的可再生能源高比例接入电网,这并不能够完全符合未来能源革命的要求。”谢珍建希望能够超前考虑,“应该在改变现有电力系统规则情况之下来考虑。”
谢珍建认为,需求侧管理层面仍有很多工作要做。“在新能源发展快速的地区开展一些需求侧管理,对电网的需求会进一步减少,减轻电网压力。”谢珍建说。
“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毕竟不能完全抑制,在可再生能源消纳场景里面,需要更多可调节性的、可控的电源装机。但常规电源的装机空间没有办法减少,建立一个怎样的补偿机制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发展新能源是大家共同的目的。”蒋莉萍最后表示,“在大家相互理解的情况下,把这些问题作为大家共同的问题去推动、解决,这样我们的蓝天梦、中国梦就能逐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