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社会效果评价
12.3.1 分析评价项目建设对所在地经济发展、城镇建设、劳动就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现实和长远影响。
12.3.2 分析本项目在提高项目所在地的用电水平的同时,对进一步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的影响。
13 结论及建议
13.1综述本新能源微电网在技术、经济、社会与环境等方面的可行性研究主要结论。
13.2 分析实施项目的创新性成果及其归类(技术产品创新、系统集成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评述成果推广应用前景。
13.3 提出今后工作的意见或建议。
14 附录:基础资料收集清单
进行可行性研究工作时,应对新能源微电网工程的建设条件进行深入调查,取得真实、客观、可靠的基础资料。主要包括(不限于)如下内容。
14.1 项目所在地区(市、县或区)社会经济现状及发展规划,主要能源资源储量与分布,能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现状及发展规划。
14.2 项目所在地区(市、县或区)电力系统现状及发展规划,主要电源形式、规模容量及其分布,主要用电负荷特性、容量及其分布,电网地理接线图。
14.3 项目所在地区(市、县或区)行政区划图。构成新能源微电网系统各电源站(/场)址、变电站址、输配电线路路径1/10000地形图,工程地质资料,水文气象资料,土地利用规划、自然保护区等资料。
14.4 项目站(/场)址附近长期测站气象资料、灾害情况,长期测站基本情况(位置,高程,周围地形地貌及建筑物现状和变迁,资料记录,仪器,测风仪位置变化的时间和位置),收集长期测站近30年历年各月平均风速、历年年最大风速和极大风速以及与风电场现场测站测风同期完整年逐时风速、风向资料。
风电场场址处至少连续一年的现场实测数据和已有的风能资源评估资料,有效数据完整率应大于90%。
14.5 工程所在区域有代表性的长期观测辐射资料、日照资料、降水和气温等气象资料,项目现场太阳辐射观测站至少连续一年的逐分钟太阳能的总辐射、直射辐射、散射辐射、气温等的实测时间序列数据。
14.6 生物质燃料的品种、储量(/产量)、供应半径以及可供数量,生物质燃料品质、价格、运输距离及运输方式等资料。
14.7 天然气燃料供应量、供应点及可供数量,燃料品质、价格、运输距离及运输方式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