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基于应用借鉴海外车联网发展经验
关于如何解决行业本身的痛点,袁昱博士表示,“基于V2V(汽车-汽车)、V2I(汽车-基础设施)的车联网,它解决了安全、高效和节能,这些才是交通和运输领域真正的痛点。而信息与娱乐服务属于锦上添花。我觉得这一点是国内需要向国外借鉴的。在一些垂直领域,与其是炒一些概念,把一些互联网的标签、智能的标签贴到车联网产品上,更有意义地是找到这个领域、这个行业本身的痛点,然后用技术去解决。”
具体来看,车和车、车和路实时互联的车联网能解决的问题呢?第一是安全,因为它的传输的速度高、延迟短,所以能够提高安全性。一个最直观的例子是,它可以避免车的追尾事故。有数据预期,有了实时的车和车、车和路的实时车联网之后,交通事故可以减少90%以上。
另外一方面,从效率的角度来讲,有了实时车联网之后,车和车之间的距离可以更近,车速可以更快。因为车辆之间能够直接通信之后,就不担心追尾了,这样道路的使用率/容量也可以大大提高了。“基本上模拟的预测显示,道路的使用率能够提高到200%以上。换句话说,这是利用现有的道路来减缓拥堵的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再者,从节能环保的角度,像车队有了实时车联网之后,车和车之间的距离可以很近,在公路上就像一辆列车一样(若干辆车组成一起)。通过这种方式,由于第一辆车会排开前面的风阻,所以后面的车在行驶过程中受到的风阻会相应地减低,这样也就会有两位数百分比的节能。
5G将使电信运营商在物联网产业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谈及电信运营商在物联网产业扮演的角色,袁昱博士认为,“在5G成为现实之前,电信运营商可能在整个物联网产业当中扮演的角色会相对比较有限”。目前来看,电信运营商主要扮演的是基础设施角色,这是它最本质的工作。现在电信运营商能够提供的3G和4G能力受限于自身技术,并不是总能够应用在物联网不同的垂直领域里面。4G虽然相较于3G速度快很多,但是传输延迟依然比较大。从功耗来讲,这对于像环境监测、农业这样的物联网垂直领域,可能就不如一些基于其他技术的解决方案的使用。
但是,“5G作为一个愿景,它本身可能是希望成为普世性的通信解决方案。如果5G到2020年能够成为现实,且达到现在大家所期望的指标,而且届时的行业生态电信基础设施由有限的几家运营商来提供的话,那时候运营商会在整个物联网产业当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在袁昱博士看来,从整个路线图来看,由于现在运营商的网络特征第一是远程,第二是覆盖面积广,有一定的带宽,相对来说在一些比较宏观的领域,比如智慧交通、智慧公交的解决方案,或者整个城市层面的一些管理,这些其实是运营商擅长的物联网领域。同时,从这些角度来讲,因为运营商天生具有的大数据,包括它从每个人的手机可以获取到用户的出行行为,基于这些数据运营商可以提供一些增值服务或者创新服务。
目前的可穿戴设备亦未能解决消费刚需
物联网发展中另一个无法忽略的市场是可穿戴设备市场。虽然不少企业都在投身正在兴起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但是现在无论是智能手环还是智能手表等产品,普遍存在着“三分钟热度”现象。也就是说,用户们在觉得新鲜了几天之后会找不到理由想要长期戴下去。袁昱博士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简单的贴智能标签,二是欠缺杀手级应用,三是缺乏行业规范标准。
“我认为可穿戴设备市场目前存在着泡沫。一是贴标签,把一些在智能手机领域的成功经验简单地平移到可穿戴设备上,包括具体的技术和产品设计也采用智能手机领域的平移,这其实是不管用的。因为可穿戴设备的使用场景和手机还是不太一样,尤其可穿戴设备产品重度依赖于手机的话,那么它就不见得是一个靠谱的方向。”他说。
另一方面,厂商们需要针对具体的使用场景下功夫去挖掘消费者需求的痛点,解决消费的刚需。“或者说也许没有痛点,那么就要制造出一个新的应用场景来让大家都觉得是值得应用的,也就是说目前还是欠缺杀手级应用,这是可穿戴设备领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此外,目前可穿戴设备市场本身比较混乱,“几十块钱的也叫智能手环,几千块钱的也叫智能手环,消费者在购买智能手环时会问,几十块跟几千块有什么区别?这其实也是从行业标准的角度需要去规范的东西,需要有相应的一些术语和定义以及测试和认证的规范。一方面是规范智能化程度的区别,另一方面是要对这些长时间直接与人皮肤接触的可穿戴设备的电磁辐射、安全发热等方面进行更严格的测试和认证。”
据袁昱博士介绍,目前IEEE正在与国内的可穿戴设备联盟、华为等龙头公司进行合作,希望在可穿戴方面开发出标准,并争取在今年9月初能够正式立项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