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电改目标未能最终实现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地方政府的消极乃至反对,这一点在建立区域电力市场、竞价上网等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当年搞得轰轰烈烈的东北区域电力市场、华东区域电力市场两大试点之所以无疾而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无法平衡地方政府的利益诉求。因此,历史地来看,电改要想取得成功,地方政府的支持必不可少。
曾鸣表示,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是推进电改进程的重要因素,但作用和反作用都不可小看,如果改革过程中出现地方高耗能产业获得低价电,就违背了节能减排的初衷,同时要预防局部的电力产能过剩所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问题。因此,对于电改,既要获得地方的支持,又要协调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本轮输配电价改革的本意是对电网成本约束,监管其收益,在“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的原则下核定输配电价,为发电、售电实现市场定价打下基础。但更为核心的问题是,执行。
为什么是贵州?
贵州是全国重要能源基地,2014年底贵州全省电力装机已达4645万千瓦,当年全省发电量1800亿千瓦时,省内用电量1170亿千瓦时,外送电量630亿千瓦时。电力外送占发电量近1/3,西电东送是主要去向。
其一,贵州火电企业因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减少,生产经营困难增多。需要借助电力市场化改革拓展电力市场空间。
其二,贵州又是产煤大省,保有煤炭资源量542亿吨,居全国第5位,素有“江南煤海”之称。贵州煤炭产能已达1.9亿吨/年。2014年,贵州实现销售1.8亿吨,其中外送煤炭4800万吨。从煤炭行情看,煤炭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消费疲软、市场供大于求。煤炭企业希望借助电力市场改革寻得出路。
其三,本地高耗能产业需要低电价支撑。为支持本地工业企业加快发展,今年贵州省政府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在电价方面,通过组建贵州电力交易中心,形成适应市场要求的电价机制。把电力直接交易范围由化工、有色、冶金行业扩展到煤炭、建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行业,准入条件由年用电量5000万千瓦时降到3000万千瓦时。
其四,贵州具备电力直接交易基础。
2012年1月,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在贵州率先开展全国电力价格改革试点,探索发电企业与电力用户直接交易方式方法。
实际上,2009年贵州就开始推行直购电交易,为本地电解铝产业寻找出路。2013年贵州省发展改革委、贵州省能源局出台了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实施意见,正式建立直购电交易机制。
按照贵州省能源局局长张应伟介绍,今年进一步扩大直供电试点范围,加快推动贵州省大用户直供电工作市场化。探索组建电力市场交易平台,推动直供电试点向工业园区、云计算、大数据和相关产业倾斜。
总结:输配电价改革下一步怎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