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在北京有一个建设项目,它的一举一动时刻牵动着世界各国建设者的神经。它就是CBD核心区Z15地块,目前正在紧张施工的“中国尊”——中信集团未来的总部。
“中国尊”设计高度528米,建成后将成为“北京第一高”。然而这座超高型建筑将如何突破设计和施工中的重重困难,顺利攀升到最高层,却蕴藏着建筑业界的许多热门话题,其中一点就是BIM技术的应用。
最近,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案的全球领先提供商Bentley公司与业界专家就BIM的应用举办了一次专家对话会。会上,“中国尊”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亮点。
“中国尊”项目设计总承包方、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信息部部长卜一秋和BIM研究所主任工程师陈宜透露,“中国尊”项目的业主就明确提出希望消除设计和施工之间的鸿沟。“通俗的说法,就是设计向前迈一步,施工往后退一步,使设计成果和施工过程之间有一个比较顺利的过渡。”陈宜说,“中国尊”的地下管线施工模拟就是在设计模型的基础上实现的,施工模拟应用只是增加了一些结构方面的内容。
为了实现设计施工一体化,“中国尊”项目专门成立了BIM小组,形成了BIM导则,并建立了统一的建模标准。施工方直接参与了导则和标准的建立。比如,BIM导则中的综合准则是由施工单位提出的,并已经由施工单位的顾问进行初步验证。陈宜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中国尊”设计施工一体化的效果不错。“我不能说施工单位可以百分之百拿设计成果来用,但是设计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考虑施工的要求。”陈宜说。
在这次专家对话会上,Bentley 中国BIM拓展总监俞兴扬表示,BIM不是软件,而是一个过程,一种新型的工作模式,它代表着紧密的协作和顺畅的交流。通过BIM,我们最终要获得的,是建筑的高品质、低能耗、高速度和低投资。
然而在实践中,囿于种种客观因素,这种紧密的协作和顺畅的交流并不容易实现。要跨越设计、施工以及运维等环节之间的道道鸿沟,还需要业界各方共同努力,采取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
做好设计与施工的衔接
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信息与档案管理部副主任黄珣认为:"设计单位更关心碰撞检查等问题,除了表象层面的东西,保证各个专业在设计过程中不出什么差错。施工企业则关心施工工艺模拟、进度管理以及场地物流等方面。"
对于这种脱节,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综合设计五所所长刘济瑀也指出:“术业有专攻,施工阶段的很多工作不是设计单位能说了算的,甚至要设备供应商来提供解决方案。这个问题在二维设计时代就已经存在。”
任何一个新技术、新商业模式的推广,都需要利益相关者相互协作,共同行动,从而实现产业链各方的共生共荣。BIM应用的繁荣,首先要做好设计与施工的衔接。这既需要各方转变思维,还要调整好产业链的利益关系。
对此,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信息部部长卜一秋认为:“从整个产业链来看,设计价值是能够体现出来的。然而设计师的付出与价值体现是不在同一个位置上的。因此就产业链而言,需要重新调整一下利益的关系。”
她指出:“异型建筑的出现,让三维手段成为必然。现在有许多建筑用传统的二维方式设计不了,无法用画图表现,就必然到三维的框架下,用三维的手段做设计,同样施工的时候,如果二维的图纸没法表达,模型就必然传到施工单位。对设计院来说,当用二维工具做不了时,就必然提升到三维来做。因此,这是一个比较朴素的出发点。推而广之,如果在每个环节上都能够充分体现BIM的价值,就会调动设计、施工以及产业链各方对BIM应用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要让业主转变思维,推动总包模式(E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