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模式正盛行
智慧城市的产业运营,应该符合两个方面要求:第一个是规划和设计上的智慧,第二个是运营方面的智慧。中国经历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是我国的城市管理出现很多问题,比如人多拥挤、车辆道路拥堵、就医贵就医难、公共安全问题突出、环境污染严重、人口老龄化加剧等。因此,在运营和商业模式上进行创新以符合智慧城市发展的要求迫在眉睫,如果仍然单靠一方来建设、运营和管理,市民必定无法最大化地享受智慧城市建设所带来的便捷和高效的服务。
近年来,为了提升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对城市居民的服务水平,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高企的现象,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正在鼓励更多的民用资本进入,通过厘清管理职权和利益分配等问题,激活推进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速度,减轻当地政府的资金压力。在安防智慧工程领域,早期的工程项目一般以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造-运营-移交方式)的模式进行。如前两年在贵州省参与的一些项目中,采用的即是BOT模式,承建商在整个智慧项目建设的过程中,通过与合作伙伴去建设与后期的维护,政府需要支付一定的租金。现在国家有了政策,所以慢慢的都流行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私合营)的模式。
这种PPP模式从本质上讲就是政府和企业合作的关系,通过这个合作关系,解决政府的公共产品到公共服务的供给关系,把原来要政府自己花钱做的事,变成现在企业投资并运营,政府则作为监管和服务的机构。双方通过这样的合作模式,实现项目风险的分配、利益的分享、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效率的提升以及质量的提高。由于PPP模式有政策利好,政府和企业在智慧项目中权利分配合理,双方能实现双赢的局面。
从安防的角度举例来说,如果政府将一个污水处理和监测的机构交给某家安防设备运营商来投资建设,那么运营商在建设过程中对全城及周边各个可能的污染源进行监控布局后,可以利用智能识别等技术实现对污水来源的及时发现、预警和事后的追责,让偷排污染废水的企业承担法律后果。这一系列流程中,政府在整个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只起到监督的作用,其他的则交给运营商遵照市场化的手段进行处理。如果这个可以实现,这将极大提高公共管理机构的工作效率,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惩处力度,对建设廉洁型政府也有非常大的帮助。
未来是数据大融合
智慧城市的建设,是城市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升级版本。随着IT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渗透,安防网络化技术将不断地革新,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云存储、视频监控及网络信息化大融合是大势所趋,信息数据将充分的实现互联互通,把所有智慧城市的项目进行融合,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对整个城市的海量数据进行集中存储、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为智慧城市的运转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一体化解决方案。
安防视频监控、门禁、防盗报警、对讲等产品作为城市治安防范体系的法宝,除了在公安监控、智能交通等行业外,也会更普及地涉入教育、医疗和零售等各产业。总体而言,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对安防市场和技术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安防厂商一定要抓住这个大趋势,更多地去整合资源,而在建设智慧城市具体的某项工程中,如何避免非市场因素的干扰以确保相关工程的高效实用成为关键。安防厂商应该通过技术和产品优势不断抢占市场份额,以过硬的产品质量和优质的服务提高自身的品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