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将“积极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和能效管理,完善有序用电和节约用电制度”列入五项基本原则的重要内容,明确要“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育电能服务、实施需求响应等,促进供需平衡和节能减排”。
继3月24日首发清洁能源配套文件后,新电改第二个配套文件瞄准了电力需求侧。4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完善电力应急机制做好电力需求侧管理城市综合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这是推进电力需求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一步。在前期北京市、苏州市、唐山市、佛山市电力需求侧管理城市综合试点(以下简称试点城市)和上海市需求响应试点工作基础上,这一次扩大试点进一步突出了特色,以更加市场化的方式保障电力供需平衡。”国网能源研究院经济与能源供需研究所所长单葆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创新试点资金使用方式,建立长效机制
《通知》明确,试点城市及所在省份将以更加市场化的方式保障电力供需平衡。具体来说,可以制定、完善尖峰电价 或季节电价,具体方案由当地价格主管部门会同电力运行主管部门等共同研究确定;在2015年夏季、冬季用电高峰以及供应紧张时实施需求响应,相应减少的负荷计入临时性减少高峰电力负荷。
今年1月,工信部公布了首批全国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示范企业的名单,并优先支持已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且通过评估认证的工业用户开展电力直接交易工作,在有序用电中优先满足其用电需求。
倡议政府统筹规划新能源、消纳市场和电网发展
在谈到社会关注的新能源 “并网难”话题时,张正陵指出,所谓“并网难”,其实质是消纳难。他介绍,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所固有的随机性、波动性和间歇性特点,导致其大规模并网对电网产生冲击。随着我国在新能源可测、可控、可调技术领域取得系统性突破,这一问题已基本解决。
“国家电网在大规模接受新能源方面,具备比国外电网做得更好的技术能力。所以,风电等新能源接入电网并不难,问题其实出在接入之后的消纳环节。”张正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