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家电网公司通过设立国家无电地区电力建设专项、国家农网改造升级专项(用于西藏无电地区电力建设部分)和电网基建计划投资等几种方式确保无电地区电网建设资金投入。
三、积极拓展新能源利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积极发展水电”。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继续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因地制宜采取电网延伸和光伏、风电、小水电等供电方式。
近两年,我国光伏发电年均增长157%,成为光伏发电增长最快的国家。2014年11月,中美两国共同发表《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提出到203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由目前的11%提高到20%。对于无电地区户与户之间距离较远,无法通过电网延伸解决用电难题的,需充分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或户用型风光互补等多种手段,解决无电家庭的基本用电需求。这方面,一些供电企业已经做出了很好的探索。内蒙古的供电企业采用户用型风光互补方式作为解决无电户用电的技术措施,对每户按照300瓦风电+300瓦光电进行配置。西藏的供电企业通过实施“金太阳”工程户用系统、独立光伏电站和并网光伏电站等形式,解决了农牧民兼顾学校、教学点、寺庙、驻村工作队及边防哨所等基层单位的生活用电。
四、创新主网延伸方式。偏远地区的用电负荷主要以居民生活用电为主,负荷小而分散,且增长缓慢。电网延伸作为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的主要方式,如果按照常规电网模式建设,则投资巨大。2011年,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35千伏配电化方案,通过建设35千伏轻型化线路和35/0.4千伏直配台区,使35千伏电压等级线路深入负荷中心,工程造价低,建设周期短,有效解决了无电地区供电和10千伏长线路供电质量问题,极大缓解了偏远地区用电需求与电网建设资金紧张、增加电源布点难、建设工程期长之间的矛盾。
2012年以来,国家电网公司明确要求“在负荷分散的偏远地区,经技术经济比较可选用35千伏配电化建设模式,解决低电压和无电人口用电问题。”
2015年,“让最后20多万无电人口都能用上电”后,还要不断巩固无电地区电力建设成果,对于因供电区域扩大和移民搬迁新出现的无电问题,及时由业扩工程或农网工程统筹解决,确保全面实现大电网覆盖范围内“户户通电”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