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产品,就是能量包。它是可交换的,物联了的,适合用户购买能力,拥有它有能源交换收益的(一定价格机制下),标准化了的,易于移动的,便于更换的。若干个积木后,就是白天的快速充电站;电动车上换一个上去,也可以行走50+Km。相信这样描述,读者已经清楚,无需再赘述。现在动力电池的单体质量能量密度已经过207Wh/kg,245 Wh/kg也很快被踩在脚下(安全有保障),这种产品伴随着电力改革的深入和第三次工业革命技术的切入,已经可以听见商业化的能量包的脚步声。
一种业态和一种商业模式,也是围绕上述的基于那种技术的那种产品,能源服务产业和能量包租赁模式。
而上述这种技术、这种产品、这种业态和这种商业模式,无疑将造就一个具备巨大潜力的产业,那就是能源互联网。人们都在谈哪个产业有人可以超越阿里,有人说是健康,但笔者认为,是能源互联网,是能够统揽全球能源交换的能源互联网巨头,它一定能够超越阿里,人们可以拭目以待。如果说今天的电力革命,显得有些焦灼,今天的绿色转型,还显得有些疲惫,那是因为我们还要真正下一代能源数字化变换和传输技术,它将带来电力技术(这些年我们进步相对慢些)的真正革命。就包括电动汽车,这样或那样的技术问题,解决起来比较棘手和成本高企,似乎也缺少这样的能源数字化变换和传输技术。思维的模式要变化,技术需要更新,我们值得借鉴的经验很多:今天,我们有很多低效的电机(不下二十亿千瓦)需要提效。
电动汽车国家将能效与补贴挂钩告诉了业界一个事实:低能效的电动汽车一定会被淘汰出局。也预示着有些领域无钱途:如充电桩。现在的控制器可以与充电装置做到一体化,未来架在售电和电动车用户之间真的不再需要“吸血鬼”(话过了些,但你若让电动车用户的充电成本一度电超过1.7元甚至到2元)。电通又要来了,只不过这次可能不再要光纤,信息无线传输和能量无线分送;光伏发电效率的大幅度提高,中国的太阳城真的到时候了,分布式的新能源解决电动汽车能源供给正在成为必然。站在新能源的时代,站在能源互联网时代,新能源和电动汽车密切结合的顶层设计和阶段过渡策略的出台难能可贵。凡此种种,值得业界深思。
(作者系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副教授、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动车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