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
我们可以将充电桩与计算机行业的生命周期做一个类比。在发展初期,计算机作为处理数据、提高效率的工具而快速普及,硬件制造率先收益(对应充电桩作为充电设备而迅速普及的第一阶段)。随后,以WINDOWS为代表的软件公司利用其在PC端的兼容性快速实现垄断(对应充电桩运营为主导的第二阶段)。最后,当计算机在全社会普及后,互联网的魔力开始显现,通过对PC及移动端口的流量和数据进行变现而创造出巨大的社会价值(对应充电桩成为能源互联网终端的第三阶段)。
目前美国是世界最大电动汽车市场,美国充电桩运营模式已较为完善。以美国最大的电动汽车充电服务商之一ChargPoint为例,ChargPoint已建成充电桩接近2万个。但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充电网络,它还可以向电动车车主、经销商及制造商提供大量云服务,包括充电站定位、便捷的支付手段和充电状态远程监控等。
第二个阶段,随着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桩设备的进一步普及,充电桩运营将成为整条产业价值链的核心。在设备布局阶段有规模优势企业有望在这一阶段占据先机,利用先发优势和排他性壁垒实现行业的整合和集中度的提升。这一阶段中可能出现类似光伏电站的高杠杆运营模式。但充电桩与光伏电站的区别在于,充电桩更多的出现在日常生活场景中,与人的互动更加频繁,关联更加紧密。因此,运营商的变现模式也将更为多样化,更需要互联网思维的应用。
电动汽车使用车可以通过手机下载充电服务公司的App,来寻找就近的空闲充电桩,并可直接导航至充电桩所在地。同时,它还向个人及机构提供充电桩购买安装服务,消费者自己也可以变为“桩主”,并通过App来管理自己充电桩的运营情况等。
第二部分,充电桩行业的投资逻辑
投资逻辑一:国家顶层设计,地方政策利好
2012年“十二五”规划中首次对充电桩建设作出规划。2014年7月后,相关政策密集推进。2015年全国两会上,工信部部长苗圩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将加大各试点示范城市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支持力度。今年《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意见》有望同时出台。《规划》与《意见》,是充电基建在中长期未来方向、目标要求、统一标准、具体分工等的纲领性文件,将从顶层设计上推动充电桩的建设进程。
地方政府也纷纷将充电桩建设纳入规划,北京、上海、安徽等地纷纷推出多重政策利好,充电桩基建有望在全国呈现多点开花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