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价的高低,对当地许多企业的影响巨大。在榆林经营一家电石厂的企业主贺强说:“对于电石企业,电价每降低7分钱,企业生产成本每吨将降低200元。”
贺强的工厂位于神木县,他在这里就地采购焦炭等原材料,产品销至韩城、大同、福州等地。目前,直购电交易的红利还未扩散到贺强这样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参与交易的企业多为已经形成相当产能规模的企业,比如说,在陕北,神木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与陕西华电榆横煤电有限责任公司榆横电厂、陕西金泰氯碱化工(10.62, 0.14, 1.34%)有限公司与陕西清水川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分别签订了3200万和2400万千瓦时的电力直接交易合同。
这其中,神木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交易价格每千瓦时较市场价便宜3分钱,据测算,新的交易为企业节约生产成本96万元。
不过,贺强们显然都希望能够享受到新政策的制度红利,这也是陕西省的决策者们所乐于看到的。此前,陕西省的官员就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说,他们还将在当地进一步放开准入用户和交易电量规模,切实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陕西省发改委提供的数据显示,当地计划在今年上半年参与直购电交易的用电企业,从去年的12家扩大到了39家,发电企业也从6家扩大到了15家,上半年交易规模则达到了15亿千瓦时。
竞争在加剧
推动直购电交易的努力,是作为能源大省的陕西决心实现资源、能源更多地在当地转化的一个缩影。
陕西并不是第一个提出并开展直购电交易试点的省份,在这之前,已经有云南、内蒙、贵州等多个省份开展了直购电交易或多边交易试点。
然而很多尝试并不顺利,由于触及到了电网企业的利益,直购电交易在全国推进一直阻力重重。2009年,国家发改委曾批准辽宁抚顺铝厂与华能伊敏电厂开展直接交易,通过自主协商,抚顺铝厂最终获得的购电电价比原来便宜了9分钱。
但在2010年,直购电交易被国家发改委叫停,据称是因为降低用电成本不利于节能减排目标的完成。
2010年,内蒙古电力多边交易市场曾高调启动,成为中国正式运行的第一个电力多边交易市场,被视为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重要突破。然而,运行3个月之后,内蒙古电力多边交易便被发改委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