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方案中说规划要加强,问题是你怎么加强?会不会形同虚设?“十三五”规划已经显现苗头了,不同领域自己做自己的规划,核电做核电的,太阳能做太阳能的,风电做风电的,煤电做煤电的,电网做电网的,节能做节能的,又开始了。
这种规划将来肯定做完又是扔在一边,因为每个人做规划都假设了一个边界条件,每个人的边界条件都不同,都是你自己琢磨的,到了现实中边界条件早就变了。最后一看,谁的规划都没用,又成走着看了。
所以我为什么挺着急的,我就觉得“一加强”其实是最弱的。因此在某些场合我也表达过,希望把电网企业定位为公用事业机构,政府授权他来做全行业的规划,做完之后发电建设听它的,比如水电上多少规模、天然气多少规模、可再生能源怎么布局、核电如何布局,都按照电网的规划来。
但是很多专家反对,表示这样做又是做成政企不分了,电网权力变得更大了。
我有我的道理,比如说电力数据都在电网手中,他最了解源网荷整个电力系统。而且我说的是改革后定位为公用事业机构的电网,不是现在有牟利动机、可以行使垄断的电网。现在我的这个想法传不上去,传上去也不见得会被采纳,因为这个东西动静太大。人们会说这是明目张胆地进一步拔高电网地位。
记者:国外也做电力规划吗,他们是什么样的模式呢?
曾鸣:你提的特别好,国外是用市场的方法来解决规划的问题。他搞的很科学,刚拿到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让-梯若尔(Jean Tirole)有三大贡献,其中在电力方面的贡献就是搞了节点电价、金融输电权、物理输电权。
让-梯若尔的设计,使得区域内的发电企业可以通过节点电价信号,选择在合适的地方建合适的电源。而且金融输电权和物理输电权的并存,使得市场上同时存在长期价格和短期价格,短期价格就是运行,长期价格就是规划,发电商看长期价格走势就知道自己该如何投资了。我们国家现在没有这个价格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