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过30多年的发展,电网总装机容量已达到原来的15.3倍,国家电网公司的500千伏变电站已达353座、线路总长10.1万公里,平均站间距已接近90公里,但仍不能满足大规模、远距离输电要求,在负荷中心地区继续扩张又面临短路电流超标、土地资源紧缺等刚性约束。根据电网发展的一般规律,需要升级至特高压,从根本上提高输电能力。
尽管多方面数据证明了发展特高压的必要性,但是阻力也是显而易见的。最大的阻力来自于那时对我国电力工业发展技术的不自信。十年前,尽管电力工业在改革开放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中快步向前,但同时也形成了尾随西方技术潮流的思维惯性。因此,日本、前苏联的特高压工程停滞不前,以及欧美国家特高压技术一片空白无经验可参考,成为上马特高压技术的最大顾虑。
印永华认为,我国和欧美日俄等国家有着不同的国情,国外的经验未必适用于我国的现状。欧美日俄等国家经济增长缓慢,对电力需求的增长也非常平和,已有的网架基本能够满足电力输送的需要,因此更多地将研究精力放在了配电网等其他方面。而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增速维持在中高速发展阶段,提供与之匹配的电力能源是第一要务。
除了经济发展速度不同而对于电力需求的不同,日本和前苏联也受限于当初的技术,设备技术参数落后,性能也未得到实际验证。这也使不少业内专家担忧我国是否能够自主研制出特高压设备。这个担忧在印永华看来也是可以解决的。我国当时有了500千伏和750千伏工程的技术底子,再往上走一个台阶到1000千伏是有可能的。
回首往事,印永华很有感慨。比之当初,现在已经少有人质疑特高压输电技术和上特高压工程的必要性了。在雾霾肆虐的今天,特高压作为防治大气污染的重要一环,对它的发展也更多了一层认可。
技术攻关,自己来?
2005年9月23日,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可行性研究通过评审。这是一场必须胜利的科技攻关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