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型空间天线与聚光镜系统设计方面,由于尺度在公里级,成本必须考虑,既要求高性能又要求轻重量、低成本。因此,亟待建立兼顾多学科、多尺度的设计模型,提出轻量化设计理论与方法。对空间聚光镜、太阳能电池阵及发射天线进行深入研究,降低系统重量,解决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太阳能收集系统功率质量比,以及发射天线结构重量、辐射面积和散热等技术难题。
天线阵波束赋形与指向控制方面,需要研究发射天线阵远场或过渡场方向图精确指向地面接收天线的孔径中心、方向图地面足印及接收天线孔径的匹配问题。因此,由于同步轨道到地面的指向精度要求很难达到,需要研究合理的实现策略。
空间组装方面,包括机器人(手)技术,亟待实现空间机器人的小型化、智能化,使其适应太空微重力、大温差、强辐射等极限工作环境;虚拟现实技术,开展虚拟现实环境下的装配建模、操作定位及交互式装配规划与评价。此外,还应进行地面缩比模型试验,对空间太阳能电站的结构性能、装配性能及电性能等进行实验研究。
空间太阳能电站大功率连续传输的机电耦合问题也不容忽视。空间太阳能电站作为大型在轨运行系统,不可避免地存在多场、多因素、多尺度的耦合问题,其环境载荷、结构参数对位移场、电磁场和温度场有着巨大的影响,相互之间的机电耦合问题十分突出。为此,亟待开展多物理量在极端恶劣的空间环境下的相互作用机理、相互影响规律的研究,进而建立场耦合理论模型、挖掘影响机理。
由于空间太阳能电站的体积比国际空间站大许多倍,需要多次发射到近地轨道并进行组装,再送往地球同步轨道,而目前人类最大的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只有100吨,发射成本高。因此,需要研制低成本、大运载量的近地轨道运载器,以及高性能轨道间电推进系统。
中国空间太阳能电站研究应分阶段稳步推进
空间太阳能电站涉及机械、航天等数十个领域,是一个巨型系统工程,其实际规模将会超过美国已经实施的“阿波罗计划”,能够带动大批从事基础和工程技术研究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并有望引发一场新技术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