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储量来看,2011年世界采矿大会发布数据表明中国煤炭可供开采量仅剩33年,煤炭资源耗竭已近在咫尺。另一方面,由于煤炭开发、利用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则在十年后的今天变得更为突出,并已无数次触动普通民众敏感的神经,而始于2012年冬季,笼罩于大片国土、持续多日的雾霾天气更是为破解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紧迫性做下最鲜活的注解。
在这一新形势下,在电力行业重启市场化改革,仅仅考虑提高市场效率这一单一改革目标显然已不合适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性行业,如何在未来保障电力能源的可靠、可持续供应,同时降低能源产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的政策优先级显然更高,也更应成为能源行业产业政策决策中需要关切的核心目标。
最优路径
主要目标已定,下一步需要做的就毋庸置疑了,就是为目标的实现寻求最优解决路径(或称最优解)。那在电力行业如何实现能源的稳定供应与节能环保目标呢?路径无疑是清晰而明确的,即从生产和消费两个环节同步开展工作,在发电环节通过提高能源生产效率、加快实现可再生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有效替代,降低发电总能源消耗量;在消费侧,通过引导用户合理用电,一方面削减不合理用电需求,降低能源消费总量,另一方面促进负荷曲线平稳,助力发电领域能耗的降低。
但凡事总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囿于现有电力体制与电价形成机制,依靠经济激励引导发电商与用户行为,实现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转型近乎于纸上谈兵、痴人说梦:在发电环节,尽管说于2008年开始在多地试点的节能发电调度模式已较原有“三公调度”模式在能耗水平上出现明显降低,但其相对固化的发电排序方式并不能实现能耗目标的实时优化,二来发电商与调度、监管机构也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调度机构实际也很难获取得发电机组的真实能耗水平,这都使得现有发电调度较能耗最低目标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
而在用户侧,近年来居民阶梯电价、分时电价政策的推行虽已在挖掘节能潜力、平抑峰谷差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远非再无潜力可挖,一方面由于分时电价政策基于原有负荷曲线及假定的用户响应程度制订,与实际情况总会存在偏差,若能有可反映实时发电成本的价格信号引导则用户节能减排、削减填谷的效果更佳;另一方面,风电的间歇性与反调峰特性是限制其发展规模的关键矛盾,若能引导用户用电行为与风电出力更贴近,则可极大缓解风电等替代能源发展的瓶颈约束,客观上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但上述种种用户行为的引导是需要以可反映实时发电成本、风电出力情况的实时用电价格作为用户激励触发的,而这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基本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