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多的定语修饰也无法与这一计划所图之大相提并论。可再生能源比例到达一定程度后,电网内的能源流动将颠覆目前已有的模式,动辄几千万千瓦的能量输送将成为地区和国家间电力交换的常态。因此如果要把最大限度的提高能效和保证环保作为目标,就必须要有全球化的能源观来支撑技术上的无限发展。这一概念下的能源互联网,“网”是最重要的关键词,对于这一体系下的“能源互联网”,只能勉强用“能源届的互联网”来粗表其博大精深。
端、圈、界,其实这三种流派之所以不同,不过是因为对其中的能源互联“网”着力不同:需要互联的究竟是互联网,物联网,还是电网、天然气网?所以从传统工业逻辑出发,这三种流派并不冲突,亦无轻重之分。但是从互联网的角度打量,却有着严重的先后之别。对于偏向硬件的通信互联网产业来讲,能源端的互联网驾轻就熟,路由器/交换机/智能电表换个标签就可出发;而奉行软件至上素喜抢占用户入口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界,能源圈的互联网应用也如雨后春笋:分布式电站监控,电力大数据分析,售电套餐搜索甚至是家庭能源管理。
综上所述,我们完全可以设想一下能源互联网在2030年所能到达的极限:
•人们会在平板电脑上手指轻划就能把自家屋顶多余的光伏发电通过微信卖给附近准备给电动汽车停车充电的陌生人;
•每一个家用电器会根据能耗曲线设置最佳的开关时间并随时远程遥控,建筑物的能耗控制随时依据会议活动类型人数和实时电价进行动态调整;
• 沙漠和大海里安装的各种新能源发电设备可以通过程序由各国人民竞拍投资自由交易;
•城市的整体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随时依据天气和事件变化进行需求侧编排以实现最优;
•每件商品、每个活动、每个人都会头顶一个碳排放状态条并可随时与周围进行交易。
如此我们必然要问,如果未来的日子,人们的电动汽车、家用电器、屋顶光伏、电脑手机等等都变成互相联网的一分子,如果未来每个人的能源消耗、碳排放指标和生活需求都能够被打通变成数字化坐标,如果未来生活的每一秒钟各种需求都能被积聚起来被导向最有效的生产供给,这种庞大的能源互联网体系下,有哪种商业模式或者哪家公司可以最终胜出,成为最终的森林之王?
就像当年风乍起时,人们最喜欢争论的是:做B2B,还是B2C,C2C?是做硬件还是做服务?是免费还是做高端定制?是针对个人用户还是企业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