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市场“改革”
一直以来,"电力市场"可以说是中国"副部级"市场主体最多的"市场"。这个局面直到2012年才改变,彼时4家保险公司晋级"副部级",金融业的"副部级"数量终于赶超电力行业。因此,有批评者直言,电力体制改革改了十多年,"电力市场"没有建立,"电力山头"倒是立了不少。
"分拆"一直是各个经济部门体制改革的流行路数。简单讲,当"位置"多了,推动力便会大于阻力;与此同时,市场主体的数量增加,毕竟也为竞争创造了"必要非充分"的条件。但关键在于,妥协式"分拆"完成之后,市场机制的构建往往会被"遗忘"。
没有市场机制,市场只会有"伪竞争",而效率提高无从谈起,各个市场主体的最大"进步"只能是资产规模的膨胀。
在发电部门,五大发电企业赶上了经济增长最快的十多年好时光,5家公司的资产规模全部进入"世界500强"行列。在电网部门,国家电网更成为全球最大的公用事业企业,资产规模超过"三桶油",居央企"一哥"位置,而南方电网仅以南方五省(区)的电网资产,同样足以位居"世界200强"的行列。
除央企外,"厂网分开"后,地方发电厂投资不断,地方发电集团目前已达到近50个。事实上,很多地方电厂都属"过剩产能",而"直购电"试点,一定程度上也是出于消化这种产能的目的。
"从长期来看,中国的电价一直是上涨的。"林伯强分析说,在中国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支出中,电费占1%至2%,而通讯费占7%至8%。看起来,通讯营运商更应该成为众矢之的,但实际情况是,通讯费尽管高,但一直呈现下降趋势,而电费的变动方向则相反。
电费"不贵",但基数大,背后利益去哪里了?这不能不让人深思。
成功的改革提高效率,而不成功的改革必然损失效率,电费上涨只是损失的截面之一。事实上,在管制向市场转变的过程中,效率损失的背后往往是寻租。
而电力系统近年来的资产膨胀,不能不让人忧虑。
电力改革,不可止于其一。12年前定下的改革任务,直到今天也不过时。单纯的分拆式改革,其实属于"避重就轻",它固然平衡了各方利益,但随着拆分后的利益主体不断"做大做强",利益纠葛将更加复杂,下一步的改革会更难。
但近期又让人看到了改革继续推进的可能。尽管国企的市场化无法解决所有问题,但当电力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而不是不顾盈亏的"副部级"机构之后,企业自然会考虑提高效率的问题。
十多年前,主持电力改革的朱镕基曾说,7个常委中有4个学电的,搞不好电力改革岂不让人笑话?时至今日,此话仍然振聋发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