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是组织的挑战。谁来牵头建设能源互联网?是总部设在巴黎的国际能源署,还是总部设在美国的联合国,或者是美国、俄罗斯、德国,还是中国?也许是像笔者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在文章里建设能源互联网。但现实总是从梦想开始的,笔者确信无疑。所幸的是,笔者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能源互联网大势所趋》一文出炉以后,得到了能源领域专家和学者的认同。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刘振亚先生率先提出了要将北极和赤道连接起来,为全球人生产可再生能源。笔者确信,全世界有志于人类和平发展的大企业才是建设能源互联网的主心骨。
再次,协调机制如何形成。尼罗河的泛滥,让沿河而居的各个部落逐步学会了合作,人类在灾难面前,显示出了空前的团结。但是,这种团结需要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这是能源互联网要向信息互联网学习的,每一个具有责任和担当的国家都要在能源互联网的构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笔者认为,能源互联网不仅是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更是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还是人与自然的互动过程。在管理层面,成立一个能源互联网项目中心,由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抽调管理专家担任项目人员,组成一个国际化的项目部。在技术资源配置方面,发挥各国的长处。例如,德国和西班牙在光伏发电方面有比别国更多的经验,那么,在能源云的建设过程中,这两个国家就可以专注于建设光伏发电设施和管理光伏发电站。荷兰的风电发展在世界上领先,那么荷兰就可以负责风电场的组织实施。中国在特高压输电方面技术一流,那么就负责为世界联网。美国在通讯技术方面颇有建树,那么美国就搞电力调度和通信设施建设。
能源互联,中国该做些什么
在此次年会上,刘振亚还特别指出,推进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实现“两个替代”,既面临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也面临国际政治、经济利益、社会环境、能源政策、市场建设、技术创新等重大挑战,需要各方面加强沟通、凝聚共识,增进信任、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基于此,笔者认为,中国要从三个方面做出表率。
第一,要建立能源互联网研发机构。这个机构负责开辟一门新兴学科,就是能源互联网学科。用互联网的思维,对世界能源格局进行重新定义。这个研发机构的总部有必要设立在能源观念落后的美国,用研究成果引领美国进行能源观念的转变,从而把美国这个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团结到能源互联网这个于人类有着终极意义的伟大事业上来。同时,要在欧盟设立分部,用研究成果和新的能源观念去感染欧盟如德国等国,让世界相信,新的能源消费与生产的革命由中国来发起,全世界人民联合起来,以实现人类的和平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