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是经济方面:电力的货币性。如果北极和赤道作为能源基地与各国电网相连,那么电的供需形势将随着各国的资源、时差、生产和生活状况随时变化,因此其价格多变也成为必然。这种情况下,电的24小时变化价格的商品特性也许会让电这一未来最重要的能源形式成为人们财富交换和资源交易的中介。在各国电网广泛互联状态下赋予电的各种神奇属性也许会催生更多的互联网商业模式,而这一体系的设计也是各国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其三是思维模式方面:随着欧美国家电力市场的不断放开和能源价格的攀升,IT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能源互联网”在不少国家形成了新的创业生态圈。比如在美国的Opower,新西兰的Powershop和德国的Green Packet等创业公司,都是基于开放的售电端活跃市场和节能增效的大背景出现的新型能源公司。这一概念下的“能源互联网”,呈现的是前所未有的互联网激情和各行各业的主动融合。电力作为一种24小时不断变化价格的新型商品成为电动汽车、智能家居及互联网应用等多个行业的交叉点,引领着需求侧管理、主动配电网这些纯能源概念不断与互联网思维及用户端产生结合。
【作者简介:廖宇,就职于德国柏林电网公司调度中心,从事新能源调度管理工作。范征,就职于北京艾能万德新能源公司,从事新能源并网、电网规划和电力软件研发等工作。陈思,就职于丹麦国家电网公司,从事电网规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