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对于新项目,详细的并网安排对于项目的可行性论证是必不可少的。事实上,一个典型的风电可研报告,其中重要不可或缺的章节就是电网接入方案。项目的电网接入设计,本来就是项目边界内的一部分,二者是“项目与电网统一规划”的。这一问题在已有装机未能及时并网的问题暴露之后,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未来风电项目的及时并网,应该不会是大的问题,关键在于接入电网之后的利用率是否可以达到可研预期。
第二、中期产业规划规避弃风问题——明确目标、条件与方法论
风电的产业规划超越了项目层面,是对风电整体发展的政策,甚至装机的规模、时序、布局的确定与控制。在笔者看来,要避免潜在大规模弃风问题的出现,风电与电网的规划的关键是要区分清楚哪个是目标,哪个是条件(target and means),有哪些物理、环境、经济约束是起作用的,而哪些是需要改变的。风电的发展如果是目标,那么其他的基础条件,包括电网基础设施在内,都是需要提升以满足风电发展的途径。而风电的目标确定,往往基于的是更广的能源、经济与环境系统的发展要求,比如节能减排目标、新兴产业发展等等。
条件提升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可行性的障碍,比如短期内的投资缺口、工期问题等,但是这不存在不能改善的绝对性“边界”。因此,设定政治性目标,包括风电份额与电网调峰能力的政治性目标,是有可操作性的方式。
过去,我国曾经出现过大量的4.95万千瓦的容量现象。究其原因,在于规避中央政府的审批。这一度被认为是“无序发展”的乱象 。那么试问:如果没有这个“口子”,最初的可再生能源“十一五”规划得以严格执行,那中国2010年的风电装机规模也就500-1000万千瓦,风电机组能否取得如此大幅度的成本下降?不恰当的政府管制,恰恰是发展的“障碍”。1000万千瓦风电可能不会有“弃风”问题,但是风电产业的发展要滞后太多,陷入“自我锁定”的困境当中。风电审批的下放,可以说是基于一个错误的理由(风电项目偏小,拿到中央审批有点繁琐),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