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物联网(传感网)的精髓是“感知”,因为只有做到感知,才能获取信息、实现控制,否则“互联”就没有意义。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处理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传输,分别推动了信息产业第一、第二次浪潮;以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感知,将推动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物联网具有高度的创造性、渗透性和带动性,在工业、农业、环境等领域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对国家安全、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欧、美、日、韩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已将物联网纳入国家战略性计划,把它作为占领后危机时代全球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手段。
我国的传感网研究始于1999年。2009年9月,我国成立了传感网标准工作组,由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任组长单位,组织成员单位开展相关工作。经过攻关,我国已掌握了大量核心技术,部分技术世界领先;所提出的产业架构、演进路线和技术体系等顶层提案,被ISO/IECJTC1国际标准认可,成为国际传感网标准化的主导力量之一。
随着信息采集、信息传输及信息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卫星网、行业专网等的广泛应用,物联网及相关产业的大规模发展时机日趋成熟。虽然我国已经占据一定优势,但在传感网技术与产品研发、系统集成、标准制定、商业模式创新等多方面,均面临发达国家的巨大挑战。面对日益激烈的产业竞争,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把握正确方向、找准关键点,把钱用在刀刃上,从占领制高点到站稳制高点,加快推进物联网大规模产业化。
加强规模产业化瓶颈技术攻关,全面推进标准体系建设。目前传感网具有产业规模小、应用领域杂、开发模式孤立、应用场景差异性大等特点,为此,按照“共性平台+应用子集”的产业架构,国家传感网标准工作组将这一架构推行到国际传感网的标准化,成为国际产业的主推方向。该标准体系框架重点分离了传感网应用的共性技术特点和差异性,为解决传感网应用场景多样化和大规模产业化的矛盾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有利于传感网产业链中各单位实现明确的分工,在统一的标准体系下推进传感网的研究、开发、集成和应用。这一框架的实施和推动,需要政府、各应用相关行业部门、企业、研究机构等多方协作,按照统一的顶层规划,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我国在技术、标准上的优势地位,更好地推进大规模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