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能替代。东中部地区PM2.5成因复杂,来源多样,众说纷纭。但不管怎样,化石能源消费是PM2.5的主要来源是不容置疑的。煤炭消费,特别是终端分散燃烧的煤炭利用方式,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不力、效果差,因此,减少散烧煤,用电和燃气加以替代,将是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内容。综合考虑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性,采用电采暖替代燃煤锅炉、热泵替代燃煤锅炉、蓄热电锅炉替代燃煤锅炉、电炊具替代燃煤炉灶等以电代煤方式,具有较大节能减排潜力。交通等燃油排放是大型城市污染的顽疾,发展电动汽车等新型交通,将成为未来城市环境治理的有效手段。分析表明,电动汽车替代燃油汽车、电气化铁路替代内燃机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替代燃油公交、电窑炉替代燃油窑炉、电水泵替代油泵等,也有一定的潜力。初步研究表明,东中部12省份的“以电代煤”“以电代油”可增加用电量7000亿千瓦时左右,减少的PM2.5的排放量,约占目前东中部12省份火电PM2.5排放总量的76%。
执行火电排放新标准。虽然近年来电力行业各类污染物排放绩效(单位发电量的污染物排放)均呈下降趋势,但目前的排放绩效与今年7月1日将开始全面实施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新标准仍有较大差距,烟尘和二氧化硫与新标准相差3倍,氮氧化物相差7倍之多。因此,经过环保设施改造、加强火电机组排放监测,确保排放达标,火电PM2.5排放将较大幅度下降。测算表明,关停及改造30万千瓦以下机组后,东中部12省剩余火电严格执行火电排放新标准,PM2.5的减排量,约占目前东中部火电PM2.5排放总量的40%。
综合来看,通过小火电关停及改造、存量机组执行火电排放新标准两项措施,可减少的东中部PM2.5排放量,占目前东中部火电PM2.5排放量的78%。再考虑电能替代后,三项措施合计减少的东中部PM2.5排放量,约占目前东中部PM2.5排放总量的56%。
优化煤电布局,西部北部环境质量也将同步改善,全国人民将共享蓝天白云。改善东中部大气环境质量,国家已明确严控东中部地区新增燃煤发电,同时实施电能替代、继续关停小火电机组也对环境质量改善大有益处。这些都需要加大跨区输电规模,加大利用西部北部清洁的水电、风电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发电,同时也需要加快建设西部北部大型煤电基地。
有人担心,加大跨区输电、建设大型坑口煤电基地,将增加西部北部地区污染物排放,是将污染转移到西部北部地区。实际并非如此。借鉴东中部地区的综合治理措施,西部北部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也将同步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