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趋势的发展总是有点无法逆转。根据落基山研究所发布的报告预测,在2020年左右,在洛杉矶和纽约的曼彻斯特郡等5个经济条件较好、人口密集度不高的地区,将会出现大量的“退网家庭”,转而使用太阳能和储能技术来自己发供电。“还剩6年时间,电网也要有所转变,面对这个挑战。”研究人员说。“这些‘家庭微网’尽管很新潮,供电可靠性却不高,当然解决办法还是有的,比如德国模式。”
德国是怎么做的?
德国模式:新能源发电多,电价贵一倍
德国近几年的新能源装机比例大增,据相关新闻资料显示,在一个阳光充足、多风的正午,德国全国的发电量有一半以上来自可再生能源,甚至最高时达75%。那么,德国人是如何化解如此大比例可再生能源装机对电网稳定的冲击呢?
德国政府花费了数亿美元,给全国各地漫山遍野的太阳能光伏设备安装了智能逆变器和通讯网络装置。正常情况下,如果电网系统中发生大停电等不稳定因素时,系统就会自动关闭光伏发电设备的逆变器,切除不稳定的光伏发电,安装了智能逆变器和通讯网络后,在停电等状况下,光伏发电设备也不会被关停。
但大面积的安装智能逆变器和通讯网络设备是有代价的,数亿美元的费用被分摊在电费里,导致德国如今的电价比2002年贵了一倍,达到40美分一度,这几乎是美国伊利诺伊斯州电费价格的4倍。即便是这样,德国政府依旧觉得负担太重,在今年1月的一次德国政府会议上,能源部长加布里亚说:“去年花在用电户设备改造上的钱是325亿美元,太庞大了,政府必须在发展新能源和产业稳步发展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所以德国政府将太阳能补贴砍掉了25亿美元。
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国家在学习德国的模式,以便在维护电网稳定运行的前提下,让可再生能源发更多的电。
这就引发了另一个实质性问题,针对新能源并网所进行的电网升级改造,这笔巨大的花费应当从何处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