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能源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动力……能源供应和安全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4月18日,在新一届国家能源委员会首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重申了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强调当前要开工一批包括特高压输电通道在内的重大项目,以此作为稳增长、提高能源保障能力的重要举措。
几年前,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催生了特高压输电技术,而国家电网公司陆续建成投运的五条特高压输电线路也不负众望,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当前,特高压正步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这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发展特高压是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的重要途径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但能源资源相对匮乏,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达到60%和30%左右。面向未来,要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我国能源需求将保持刚性增长。根据相关机构预测,到2020年、2030年和2050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将分别达到8.4万亿、11.5万亿、16.5万亿千瓦时,比2010年分别增长1倍、1.7倍和2.9倍。
李克强总理指出,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随着“新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和人民生活改善,未来一个时期能源需求还会增长。他强调,“要立足国内,着力增强能源供应能力。”
但在我国,能源供应能力的提升受到“两个不均衡”的制约。一个是能源资源分布不均衡,东中部能源资源较为稀少,而西部却很丰富;另一个是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均衡,东中部经济相对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较大,而西部经济总量较小,对能源的需求量也相对较小。过去,由于电力输送容量和输送距离的限制,我国一直采用“就地平衡”的发展方式,就是在东中部负荷中心建设大量电厂,以满足生产生活用电需求。但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东中部地区的电力供应逐年吃紧。
与此同时,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的格局,导致煤电运输能力紧张、煤电价格循环上涨、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转变“过度依赖输煤”的能源配置方式和“就地平衡”的电力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特高压电网,让“电从远方来”,变得越来越急迫。
尤其是近年来,我国能源开发加速向西部和北部转移,能源基地与负荷中心的距离越来越远。预计到2020年,我国13个大型水电基地、15个大型煤电基地、9个大型风电基地的开发规模将分别达到2亿、4亿、1.7亿千瓦。这些大型能源基地与东中部负荷中心的距离一般都在800公里~4000公里。若仍依赖传统的超高压电网,无论从技术经济性还是安全性的角度看,都不是科学合理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