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建立起电力投资的市场机制。2002年厂网分开以后,由于政府没有建立起电力投资的市场机制,项目前期也缺乏规范化的管理机制,因此出现了轰轰烈烈的竞争厂址资源的“跑马圈地”现象。一方面反映前几年电力供需形势趋于紧张的信号传导到了电源投资市场,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导向性作用得到发挥。另一方面,“跑马圈地”现象是各投资主体为争夺未来的发展空间和市场空间而引发竞争的具体体现。发电企业有了厂址资源,就可以委托设计院开展项目前期工作,从初可研做到可研,直至满足核准的条件。到此时,“生米已煮成熟饭”,除了个别碰了国家产业政策“红线”的项目外,一般项目即便存在某些问题或不足,再补充做些工作,最后政府主管部门也都能“核准”,就是违规电源项目最终也能得到“正名”而上网运营。
由于没有市场化的机制,地方企业与央企、民企与国企、内外资企业等不同的投资主体缺乏公平的竞争平台,这在项目资源获取上表现尤为突出,给企业的公平竞争和多种经济成分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很多困扰。同时由于缺少市场化机制的有效激励,企业的利润往往取决于政府的政策,削弱了发电企业强化内部管理的动力,出现盲目的投资现象。
电价改革严重滞后。电力改革最为核心和敏感的问题就是电价问题。2003年,作为电力体制改革的配套方案,国务院颁布的《电价改革方案》(国办发[2003]62号)尚未完全贯彻执行。独立的输配电价还未形成,电价传导机制不健全,电价还不能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电力市场供求关系。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在煤炭等资源类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推动下,电价不仅不能反映资源稀缺性和供求关系,甚至不能反映发电成本。由于政府管制造成电价的失真,价格无法有效地向下游传导,市场难以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导致火电企业严重亏损,有些企业现金流断裂,无力组织生产,这也是造成该期发生缺电的原因之一。